APP下载

提高科学课堂对比实验有效性探析

2018-02-26江苏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庄实验小学2210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5期
关键词:塑料板高锰酸钾卡纸

江苏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庄实验小学(221000)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科学学科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侧重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对比实验是指在实验的过程中,运用类比方法,探索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习得科学学习的方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开展对比实验的一些做法。

一、增添趣味元素,唤起学生关注意愿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由于对比实验操作繁杂,学生参与兴趣不高,在课堂内操作较困难。因此,为调动学生关注意愿,让学生踊跃参与对比实验,教师可先对学生展开情绪调节,利用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具体实物等,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关注对比实验,愿意进一步探究,为科学课堂注入活力。

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吸水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和材料的关系。小学生喜欢直观的事物,上课伊始,教师利用“玩一玩”的游戏,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准备好滴管、水、卡纸和塑料板,用滴管分别滴一滴水在卡纸和塑料板上,让学生观察水在卡纸和塑料板上的变化。学生被教师的游戏吸引,进行观察操作,发现卡纸上的水滴慢慢被卡纸吸收,而塑料板上的水滴没有变化。学生有了基本感知,探索的意愿更强烈,教师又引领学生进入“猜一猜”的环节:拿出木板、铁板、卡纸和塑料板,让学生猜猜哪个更容易吸水。学生的验证欲望高涨,教师指出实验注意事项,学生愉快参与实验。

二、动态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多元观察

观察是学生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重要途径。对比实验一般需要一个过程,学生的观察要从多视角切入,往往也要持续一段时间,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观察疲劳,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所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模拟功能,动态演示对比实验的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

学生都有喝盐水和糖水的经历,但是对于食盐和糖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无法用肉眼看到。因此,在学习《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找到帮手——多媒体和高锰酸钾,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模拟功能,为学生动态展示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刚入水和搅拌一下后的水与高锰酸钾的变化。由于视频直观、形象,学生观察了高锰酸钾从可见到不可见的过程及水由无色到紫色、紫色从浓变淡的过程,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创造良好条件。随之,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记录表,记录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这个对比实验,需要学生深入观察,考验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放大实验演示细节,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物质在水里的变化情况。

上述教学,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模拟技术,把实验现象全方位呈现并放大,使学生可以清楚观察。特别是进行对比实验时,为凸显四种物质在水里变化的差异,教师灵活运用模拟技术,让学生看到变化与不同,掌握溶解的内涵。

三、预设合理顺序,深化学生认知

小学生在认识新事物时,需要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面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教师在安排对比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实验顺序进行预设,不盲目追求实验的结果,而是从实验的质量上下功夫,把对比实验的实验用品、实验顺序、控制变量的时机等详细罗列出来。

如在学习《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展示新鲜的虾皮和馒头、腐败的小虾和发馊的馒头,让学生从外观、颜色、气味和手感等方面观察这些食物。学生总结出变质食物的共同特点:变色,出现异味、霉点等。在学生对食物变质有了感性认知后,师生一起探寻食物变质的原因和保存方法。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把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学生观察新鲜的鱼在高温和冷冻条件下的变化;第二组学生观察鱼在高温和盐渍条件下的变化;第三组学生观察鱼在高温和晒干后的变化。这次对比实验,每组学生只有一个变量,需要的时间有点长,但教师事先设计好记录表格,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实验。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层层深入,学生首先认识变质食物的特点,随后探寻食物变质的条件,思维得到深化。最后教师运用对比实验,合理控制变量,呈现清晰的引领思路,让学生对课程知识有更加透彻的认知。

对比实验需要创新设计,教师要融入趣味元素,展开灵动演示,合理安排实验顺序,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并延伸对比实验维度,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稳定性较差,操作对比实验时容易缺少耐心,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展开教学引导,充分调动课堂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提升其学习品质。

猜你喜欢

塑料板高锰酸钾卡纸
神奇的空气
高锰酸钾三级中红外光谱测定
卡纸小老鼠
临床中高锰酸钾坐浴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种塑料板周边抛光机
自动逃离的小球
可爱的卡纸小鱼
透明胶带里的颜色
高锰酸钾在种苗上的应用
贝复舒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高锰酸钾眼部烧伤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