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中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

2018-02-26

新课程(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蒋勋叶嘉莹文论

李 妍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

高考语文试卷改革之后,对学生挑战最大的显然是阅读量的增加,由原来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二选一变为现在的两篇必做,题目的增加必然会引起高三语文教学计划的调整,但是如果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学不能相应做出改变,仅靠高三的针对性训练,怕是杯水车薪。

所以本文重点探讨的并不是面对高考语文改革高三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之策,而是从更长远和根本的角度谈一谈高一、高二的语文阅读教学。

通常情况下,语文的阅读教学在高一、高二的时候都集中在课本选文上,比如名家小说、散文的鉴赏评析,说是鉴赏评析,事实上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结构的分析、局部词句的分析以及主旨的归纳概括,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评析,尤其在文本之间的发散扩展和规律总结上做得不够。对于高一、高二学生来说,像以前一样简单地分析字词句以及归纳概括主旨已无法适应现在的阅读教学,近两三年来的高考阅读,无论是古文诗歌,还是小说散文,非常注重文本内容和深层次思想情感的探究,很多“术”的问题都依附于“文本”来展开,这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前的高三教学给我触动最大的一点是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素养严重缺失,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总结,我觉得这个缺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本积累,二是文论阅读。

先说文本积累。文本积累方面的问题简单说就是读得少,背得少,虽然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也读了背了不少古诗文,但是初高中课本和学科组编制的导学案中涉及的那些古诗文都是一些精选名篇,别说占全部古诗文体量的比例,就是在名篇中的比例也不过九牛一毛;再者说来,就算那些内容不少了,但都是割裂的,对学生来说几乎都是带着翻译和默写的目的来学习背诵的,根本没有想过把读过背过的古诗文融合成一个有机体,在这方面,老师也没有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把学过的内容尽可能内化成一个体系,这可能就是学生上了高三之后根本不记得高一高二学过的古诗文的根本原因。

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把积累的那些古诗文融合成一个有机体呢?这就涉及我说到的第二点,即文论阅读。我这里所说的文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论,而是一些名家对古诗文的深入浅出的解读,简单说就是一些关于古诗文的理论集结。我向我的学生推荐比较多的是叶嘉莹、蒋勋两位的书,比如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北宋名家词选讲》《迦陵说诗》系列等,还有蒋勋先生的《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从我自身的阅读体验和对一些学生阅读之后的笔记检查来看,对古诗词的理解提高很明显;小说方面,毕飞宇的《小说课》是一本很好的书,可以推荐给学生。

为什么会有明显的提高呢?我觉得文论就像写作文时列的提纲,纲举才能目张,目张才能把读过背过的古诗文串联在一起,才能形成理解的思维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举一反三,四两拨千斤,面对陌生诗文不至于一头雾水。以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为例,她在书中从晚唐的温庭筠、韦庄写起,以五代时候的冯延巳、李璟、李煜过渡,到宋时候的晏殊、欧阳修、晏几道、柳永、苏轼、秦观等,每一个作者的人生经历、风格、代表作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对学生理解古诗词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该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尽量多补充同一作者的相关作品以及同一类型的不同作者的作品,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课本和教参外的新的理论观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从细节到整体去理解古诗文。比如,在讲到诗歌当中“花”这个意象的时候,可以用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中的《几首咏花的诗和一些有关诗歌的话》一篇来对“花”这个意象进行总结,学生会对这个意象以及相关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第二,在散文和小说教学过程中,尽量去发散和深挖。当然,这两点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举一个散文的例子,我曾经在高一讲过一篇冯至先生的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有一个想法,散文和诗歌是难点,为什么不能“诗文互注”来一起解决呢?像《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这样的散文,细细品读,其实很像一首优美的长诗,也像是若干古诗的一个集合,我自己在读这篇散文的时候,就不断想起杜甫的《无家别》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南朝萧绎的《采莲赋》,我相信冯至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某些段落,也曾在心里默念过杜甫的那两首诗,所以在设计重点时,我就干脆引入叶嘉莹先生常用的“语码”这个概念,编录了十几首诗歌来和文章对照阅读,以此达成对文章的深度解读。

这些想法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经验一点点摸索总结出来的,不成系统,也不完善,写出来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进步。

[1]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蒋勋叶嘉莹文论
不要躲避,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学人书话·叶嘉莹与徐培均
蒋勋:梵高的受苦与救赎
大卫——破石而出 本文节选自《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叶嘉莹:如朗月照人
叶嘉莹,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蒋勋艺术美学6册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