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分析
2018-02-26赵俊
赵 俊
(安徽省凤阳中学)
在高中散文教学活动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其重要任务。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散文写作思维,感触作者情感,把握散文独特的魅力,是散文学习的重要目标。然而受教师与学生认知理念的差异,学生对散文的审美多存在着一些问题,无法与散文情感产生共鸣,无法欣赏散文的美好,成为学生学习散文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即审美困境。思考散文审美困境出现的原因,并探索突破其困境的发展之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
一、高中散文审美困境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整体分析,审美目标设置不合理
在语文散文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教师往往会将一篇完整的散文分割开来,让学生首先分析一段,然后再去理解另一段,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整篇散文的分析。而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往往集中在某一段中。这种分析没有体现散文的整体性,属于碎片化分析方式,不利于学生把握散文整体的脉络与思想,同时也不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二)缺乏对阅读过程的审美引导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阅读结果,缺乏对散文阅读过程的体验、感受与审美。教师提出问题,仅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观察的是学生给出答案与参考答案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深入思考学生作答的思维,没有引导学生从审美中找出答案,从审美中体会散文的情感。
(三)以分数来评价散文审美效果
针对散文阅读与审美分析,教师主要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以标准答案为依据给出评价。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仅仅是对学生散文审美的表面评价,容易挫伤学生学习散文的积极性,且会给学生带来一种错误的引导,即审美与思维应向标准答案上靠拢。这也就会引起学生思维定式,使散文审美出现问题。
二、高中散文教学审美困境的突破策略
(一)丰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散文内涵
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散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强化散文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散文内涵,突破审美困境。如在散文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让学生直观了解散文创作背景、散文场景与意境。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营造更好的散文教学氛围。此外,教师应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发表自身对散文的看法,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本意,把握散文内涵。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来展示作者的写作背景,向学生讲述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内心的苦闷与不满,希望寻找超脱却无法超脱的心情,作者将这份情绪寄托在宁静而美丽的荷塘之中。
(二)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来赏析散文
散文具备独特的魅力,其无论是在篇章结构设计、写作方式或语言应用上,都有着深厚的审美底蕴。为突破学生散文审美困境,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从多个角度来赏析、体会散文的内在美。在教学中,教师除引导学生把握散文内涵与形式外,还应从字、句、段等角度来把握散文脉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散文精华句子或字眼,还可以透过这些字句来把握整篇散文的情感。如《我与地坛》赏析中,作者应用了不少的插叙手法。学生应通过这些插叙来感触作者母亲的爱,更好地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体会作者写作过程中的心情、氛围,更好地感知散文中蕴含的韵味。
(三)引导学生自我驱动,感悟散文审美方法
在散文审美过程中,其本质上属于一种主体的自我感知与体验所形成的心理结果。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理论讲解或方法讲解,而是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审美感知,慢慢领悟并掌握散文审美方法。以《赤壁赋》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感触该散文要点,了解作者的思想。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讲述结果,而是应引导学生思索,通过理解、感悟来体会散文思想。教师也可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通过情境置入,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感触作者在逆境之中所秉持的豁达心态,并进一步获知散文之美。通过散文之美的感染,培养学生对散文的认同、兴趣,通过自我驱动,更积极地阅读、思考与赏析散文。
在高中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散文阅读审美困境问题,无法有效把握散文内涵与情感,导致学生无法更好地认知散文,在散文阅读中成绩较低。出现散文审美困境的因素较多,如对散文课程缺乏整体分析,审美目标设置不合理,缺乏对阅读过程的关注,单纯以分数来评价散文审美效果等。为突破散文审美困境,应做好教学方式创新,丰富教学手段,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来赏析散文,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兴趣与爱好,通过自我驱动来培养散文素养,提高散文赏析与审美水平。
[1]史小建,樊迎光.语文阅读教学视角探析[J].语文建设,2014(24).
[2]黄厚江.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下)[J].中学语文教学,2014(4).
[3]高熹.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提升高中语文效率[J].汉字文化,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