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2018-02-26袁悦丹
袁悦丹
(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三联储运学校)
数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过程,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创新的关键步骤。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而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在设计提问、提问实施等阶段有时会走入误区,使教学效率不高,对学生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为此,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误区与对策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当前初中课堂提问的主要误区
1.问题难易不当
实践证明,太简单的问题往往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不需要进行思考就能给出答案;问题太过于困难和复杂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锻炼。问题太简单或者太难,都属于无效的提问。不可否认,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都是相对而言的,学生的水平不一教师应该考虑这些综合因素,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为此,教师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水平,掌握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
2.形式单一,缺乏有效互动
有些教师不能紧扣学生心理,单纯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常常设计大量没有意义的问题。比如问学生“是不是”或者“对不对”的二元选择性问题,尽管回答的学生数量很多,看似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实际上大多学生只是纯粹的随意附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了,学生也不会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反正问的问题是“是不是”,如果答案是“是”,那即便第一次回答的是“不是”,再给一次机会的话,肯定能回答正确。这种形式单一的提问,很难产生有效的互动。
3.即兴发问,缺乏导向性
有些教师的思维非常活泛,课前并没有设计一些问题,进入课堂环境后,想到哪里就问到哪里,例如讲解勾股定理的时候,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度的平方和等于斜边长度的平方。这位老师忽然想到平行四边形中的四条边和两条对角线之间好像也有类似的关系,就问学生平行四边形里面的勾股定理为什么成立。这种临时想到的提问,往往不能清晰地表述,学生听了也是云里雾里,不知老师在说些什么,甚至会将学生引入误区。因此,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必须有正确的、明确的导向性。
4.追求进度,忽略学困生
有些教师为了加快课程进度,往往选择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提问,这就使得后进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自卑感,消极等待,情绪低落,最后放逐自我,认为课堂上老师教学与自己无关。对于回答结果,有的学生不能及时回答出正确答案或答错,常常会被老师严厉地批评和指责,甚至讽刺挖苦,让学生“难堪”。有些教师认为只有知耻才能后勇,才能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动力。而实际上结果往往相反,教师的种种提问方式大大损害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和老师发生直接冲突。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1.明确提问的目标,避免提问的随意性
提问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问题之间的衔接是非常关键的。通常,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这些关系,能够让学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和问题之间也是有承上启下的关系的,这种逻辑关系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这些提问,目标明确。问题一是为了引出问题二,而这两个问题能够很好地覆盖相应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的时候,当圆心角为180°时,这个圆心角有什么共性?此时的圆周角又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弦切角的定义。
2.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层次性
每个学生都参与的课堂才是我们向往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觉得自己和同学、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才会愿意和别人去交流和学习。另外,每个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水平不同,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不同水平的学生愿意回答的问题肯定也不一样。可以给思维水平低的学生多提一些理解、运用的问题,给思维水平高的学生多提一些分析、评价、创造的问题。让思维活跃的这样有针对性的提问,无形中就营造了一种有挑战性和鼓励性的课堂气氛。如讲解韦达定理的时候可以设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韦达定理的推理过程,第二个是一个开放性问题:韦达定理在一元三次方程中的推广。
3.由教师“置疑”走向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有时候甚至比教师设计的提问更有价值。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而学生自主产生的“质疑”则是学生在经过主动思考后产生的疑问。学生产生的疑问是建立在对教材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在提问之前,学生通常要仔细看教材,甚至查阅相关资料。如讲解韦达定理时,教材上给出的是一元二次方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一元三次方程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形式,甚至可以推广到更高次的方程上,那么高次对于一元多次方程,韦达定理的一般表达形式是什么样的呢?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仔细聆听,循循善诱。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门非常值得探究的艺术,教师通过对课堂提问的设计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推动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要努力走出提问误区,通过精心设计,因势利导,使每一个提问都非常有价值,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