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语言精神 支撑学生思维
——苏教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课境追求
2018-02-26江苏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225116
江苏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225116)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时,教师都会探索更有效支点展开教学发动。在《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课文个性语言进行教学切点设计,符合文本基本内质要求和学生接受基础。具体操作时,教师发动学生主动搜寻支点语言、解析语言内质、唤醒语言精神,成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维,接轨学生基础认知,最终实现学生思维大厦的顺利构建。
一、搜寻支点语言,调动学生主动思维
《青海高原一株柳》语言个性特点非常突出,第一次阅读,会有大气、雄伟、精美的感觉,继续深入阅读,会发现语言内质精神更具有冲击力,能够给读者带来彻心透骨的触动。教师要充分利用难得的教学契机,发动学生建立个性语言认知意识。
教师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然后画出经典语言文段,并对这些个性语言展开自主探究,从中获得丰富认知。学生搜集支点语言时,教师给出针对性引导:阅读课文之后,可以对其语言进行综合考量,特别是一些经典语言的运用,给这篇课文带来不少精气神。找出这些特别有精神的语言,仔细体会一下其中的味道。学生快速行动,给出了不少经典语言。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个性语言展开深入探究,课堂学习气氛也随之建立起来。
二、解析语言内质,接轨学生认知基础
学生很少去过青海高原,对柳树也缺少基本认知,但高原自然环境恶劣,这株柳树要面临严峻考验,这是学生思维可以触及的位置。在对文本语言内质进行解析时,教师要关照学生认知基础,切准学生思维特点,让学生自然走进文本语言带来的情境之中,感受其特殊的气场氛围。
如作者想象的内容,其语言描写很有特色,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这些描写进行赏析时,不妨让学生先阅读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复述训练。学生阅读之后,很快就进入复述情境之中。有学生这样复述:在很久以前,大风聚起,将柳树种族带到了这高原之上,这时恰逢大雨,这些种子顺利发芽了,随之长出一片片一簇簇柳树苗。旱季到来了,柳树苗全毁了,只有这一棵奇迹般生存下来了。夏天要经历酷热和干旱的折磨,冬天要承受寒冬冰雪的围猎,但这棵柳树毅然傲立于高原之上,并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
从学生的讲述中,我们感受到一种力量在积蓄成长,这也许就是语言精神的感染力,它让我们情不自禁进入特定心境之中,和柳树一起经历风吹日晒的考验。
三、唤醒语言精神,构建学生思维大厦
唤醒文本语言精神,说起来比较玄虚,其实就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经典语言的内质魅力,并达成情感共鸣。
在对文本主题要义展开探析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内涵特别丰富的语句,然后结合高原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展开个性鉴赏。学生很快就找到一些典型句子:“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这句话中有“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要从其精神方向展开思考。学生很快进入相关情境思维之中。有学生认为:高原柳树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致命性戕害,但它能够一回又一回站立起来,就像电影中打不死的英雄,因为它有坚强的信念,这种精神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有学生找出这句:“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并给出个性解读:人说“九死一生”,这里却是“九十九死一生”,其难度是可想而知了,个中缘由也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到的。这株柳树,多像守卫边陲的战士,不管风霜雪雨,都不能动摇其坚韧意志。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文本语言深度解析,目的是唤醒语言精神,最终却是唤醒了学生精神,这样的教学设计可谓是精妙。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语言不仅精美,还有精神气,给人以大气磅礴的感觉。教师在引导学生从语言感知开始,通过探索语言内质属性,接受文本语言的多重洗礼,顺利完成阅读学习,并形成崭新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