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018-02-26江苏如东县掘港镇九总小学226400
江苏如东县掘港镇九总小学(226400)
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语文教学要创设真实可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诚然,语文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没有了生活这一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必将陷入机械生硬的泥潭中。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生活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常常出现一些误区,影响了生活情境作用的发挥。
【误区一】画蛇添足,情境创设流于形式
在创设情境时,很多教师希望能够将文本描写的事件、场景、现象等客观真实地还原出来,大有以鲜活直观的情境来替代文本之感。于是,他们不从文本内容的特点出发,不从学生的认知需要考虑,更不从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入手,而是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手段和资源,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最终落得个适得其反的尴尬下场。如,在教学《航天飞机》时,为了引领学生对比普通飞机与航天飞机的区别,有的教师下载了大量介绍飞机飞行的视频,有的甚至带领学生走进了军事博物馆……如此种种,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不在文本内容和语言上,这严重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要求,使各种生活情境完全异化成了一种形式,成为教学的尴尬。
【对策一】化繁为简,情境创设为教学服务
其实,语文教学中链接生活创设情境,并不是越复杂就越好。我们需要本着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借助适切的策略,充分运用减法思维,彰显出生活情境以一当十的效果。如,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演示方法,将课文的内容与实际事物进行整合联系,创设出情感鲜明的情景,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激活学生思维。
如,《航天飞机》中有这样几个词语:“俯冲”“爬升”“翻筋斗”。教学时,我们该运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所展现出来的状态,感知普通飞机的“得意”呢?很多教师基本会采用解释词语,甚至直接照搬工具上的意思灌输给学生。这种教法最终都会事与愿违,尽管教师费力费时,但学生仍旧如云里雾里。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硬性地要求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更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拿出一架飞机模型,让学生借助实物相机演示“俯冲”的动作,让学生知道“俯冲”就是快速地向下飞行。随后,教师也没有机械性地继续演示,而是让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词语的表面意思,自主性地尝试演示,展示“爬升”“翻筋斗”两个词的意思。身临其境的动作展现,让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这样,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朗读感知就水到渠成,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得轻松而扎实。
每一节课、每一个片段都有着鲜明的目标指向,达成目标是开展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因此,简洁的路径也是最高效的路径。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既没有运用复杂的技术手段,也没有设置过于烦琐的环节,而是巧妙地借助实物演示的方法,通过示范呈现和学生的自主尝试,轻松地突破了理解的障碍点,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误区二】生硬机械,情境创设照本复制
为了体现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没有真正深入、通透地把握,而是将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简单而粗暴地复制,表面上看是创设了生活情境,其实学生难以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感触,其效率必然是低下的。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教师这样创设生活情境:“读了这样的童诗,你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验呢?请你们模仿诗歌的样子写几句吧!”教师语言的引领,看似已经完成了从诗歌向生活的过渡,然而这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罢了。事实上,学生的心灵和思维并没有随着教师的语言转向现实生活,即便有也难以形成深层次的贯通交融。
【对策二】自然运用,情境创设大道无痕
所谓体验,就是学生运用自身原始的认知经验,深入地链接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身的直觉进行体悟感知、理解发现的思维过程。要想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体验来构建知识,就需要教师创设鲜活的认知情境,让学生在大道无痕的状态下进行扎实的语言实践,发展自身的言语能力。
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紧扣夏天的景色展现孩子们丰富、美好的遐想。作者选了一系列夏天的典型事物与场景:雨滴绿叶、鱼游小河、蝈蝈歌唱……最后,“我”为什么希望变成大大的荷叶呢?此时,教师出示了一幅夏日荷塘图,在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后,进行引导:“‘我’就是荷塘中的一片绿叶,就像是一柄大伞。夏天的烈日出来了,你们想到‘我’的伞下来乘凉吗?”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原始经验,表示太阳太毒辣了,赶紧到荷叶下凉快凉快吧。此时,教师顺势创设情境:“能够给大家带来快乐,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你们想变成这样的荷叶吗?你们想让谁来干什么呢?”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充满童真童趣的想象,让学生沉浸在童年的情境中,获得对童诗意蕴的感知与理解。整个过程,教师巧妙地引领学生将生活中的情境与诗歌的内在意蕴进行对接与整合,给予了学生丰富而别样的体验,在无痕之中实现了对生活情境的自然运用。
【误区三】脱离实际,情境创设背道而驰
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有限,认知能力也有待提升,他们积淀的原始经验也不够丰富,因此如果创设相应的情境不为他们所知,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教师就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堵上耳朵,想象海伦·凯勒的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生活状态。且不谈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认知究竟有多大作用,即便有,其片刻的体验真的能够给予学生心灵的震撼吗?事实上,这种方式与生活情境的创设背道而驰了。
【对策三】智慧引入,情境创设高效联动
在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可以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可感的生活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学生生发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获得深入的体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怎样让学生设身处地从海伦·凯勒的视角对文本进行感知呢?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了电影《海伦·凯勒》中海伦·凯勒学习盲文的片段。通过多媒体的帮助,再现鲜活的生活情境,解决了学生真实生活缺乏的问题。在观看视频、聆听音乐中,学生的内心与海伦·凯勒逐步靠近,唤醒他们内在的情感。随后,教师再播放了海伦·凯勒在世界盲人协会上的演讲视频,让学生感受她的人格魅力。这样的情境,搭建起了学生与文本、与人物之间的认知通道。学生阅读着、观赏着、聆听着,逐步被人物身上所蕴藏的勃发精神和顽强意志所折服,产生情感的触动和震撼。
在这一板块中,教师为学生展现了他们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走进了文本的深处,真正达到了读懂一篇文、了解一个人的教学目标。
生活情境的创设需要从文本、学生、课堂三个不同维度进行综合考量,更需要从教学的目标出发深入洞察,看看是否需要创设、怎样创设的问题。只有将生活情境的创设置放于最需要的时机、遴选出最适切的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