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研究生人文教育之我见

2018-02-26蒋洪新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人文

蒋洪新

一、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一词起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意指人性和教养。中国古人常以“人文”指代人伦之事、为人之道、道德规范等。人文教育是指以主体、情意和精神世界为主旨的,促使人的潜能发挥和人的价值实现的教育过程。

当今学术界对于“人文教育”的内涵存有不同认知。有学者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指“文学、史学、哲学基础科学以及语言和艺术学科的教育”[1];有人认为“人文教育是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从而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形式”[2];还有人认为人文教育是关于“成人”的教育,它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其核心学科是文、史、哲、艺等人文类学科[3];“抽象地把握,人文教育是指弘扬人性,强调人文精神的教育”[4]。纵观上述观点,本人认为,人文教育是关于文化和人性的教育,旨在提高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其主要特征是凝练人文精神,锻造人文素质,陶冶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位,以及培养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正如有学者指出,“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习得之外,教育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提升、人文情怀的养成、人文关怀意识的自觉”[5]。

“大学不单纯是一个教学与研究中心。它还是一个学术进步的中心。在学术进步的思想中有一个内在的理想。这是一种由理解所阐明的生命理想。”[6]这里所说的生命理想就体现在人类同伴和生命目的的关系之上,体现为一种人文精神和情怀[7]7。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重视开展研究生人文教育,将其与科学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推进,对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高度社会责任感、强烈创新精神、精深专业素养和开阔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016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针对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就明确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8]。这种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文教育的有效开展。

其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对人文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经济持续向好,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能力显著增强,教学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全面提升。根据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平台2017年3月的数据,我国现有学术学位授权点11751个,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简称博一点)299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简称博士点)5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623个(简称硕一点),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602个(简称硕士点)。2016年我国在学研究生人数达198.11万,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人数达56.39万,分别比2012年增长15%和16%,已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9]。数量的突破、招生规模的扩大,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研究生人文教育依旧存在认识不全面、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形势不容乐观。我们呼吁加强研究生人文教育,就是要通过强化研究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加强文科学生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研究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素养。

其二,研究生课程改革需要人文教育提供坚实保障。课程学习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10]。随着学科发展愈发精细,科学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通识之才。在这一趋势下,研究生课程需要改变专业知识传授偏多、人文教育偏少的局面,牢固树立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通过开设通识课程、注重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搭建多渠道的育人平台等途径推动人文教育落到实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指出:“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11]实际上,世界上著名的大学都十分重视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甚至是大学的热门学科。以耶鲁大学为例,在过去25年里,历史一直是头号热门专业。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是高度理论化的人文学科,不是实用学科。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为例,“打开这所拥有最热门专业的学院的本科课程表,更是让人瞠目结舌——140个总学分中,专业课只有50个学分,通识课高达70个学分,另20个学分是任选课”[12]。对此,钱颖一先生调侃道:“你还能找出比我们学院更‘功利’的领域吗?但恰恰是在这个最‘功利’的学院,我们在推行最不‘功利’的教育。”[5]

其三,研究生的个人成长需要人文教育发挥积极引导。过去我们把研究生教育定位为精英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领袖。现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生头顶的这束光环不在了,他们可能还承受着就业、学业、经济、心理等多重压力,在性格、心智、素养、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困惑与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最基本目标,是发现自己,认识世界,反省人类最基本的价值。正如西方学者Husén在论述大学教育的任务时指出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个别的本事很容易过时,无论是政府机构或是私人公司都认识到使用受过良好教育的通才是有益的,这些通才受过训练能够使用分析的办法来解决问题。”[13]从根本上说,人文教育有助于深化研究生对于生命意义、人的价值的洞察思考,从而使他们的精神、情感和心灵世界得到完善、发展和升华。

二、我国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自 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第一,大众化带来的质量疑虑。过去的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中的精英教育,现在则不然。随着我国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长,研究生教育覆盖面日渐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压力,研究生培养质量面临考验。第二,生源面临低质化风险。近年来高校获批培养研究生的学位点日益增多,极大激发了一批本科生、专科生考研提升学历的想法,加之研究生招生总体规模的扩大,降低录取标准在所难免,这在客观上造成部分高校研究生生源参差不齐。第三,研究生个人情况复杂化。相比本科生,研究生面临着学业、就业、家庭、生活等多重实际问题,同时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基本形成时期,情况相对复杂,问题来源多元,亟须加以关注引导。

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分为基础课程教学环节、专业学习与研究环节以及学位论文写作环节三个阶段,对研究生的人文教育,也是分别从这三个阶段加以推进。

其一,基础课程教学环节是研究生阶段弥补自身在本科时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足的最佳时机。该阶段的课程设置中有部分公共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此外,部分高校根据专业性质选择性地增加了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提升认识能力、调整思维方式、增强人文认知有一定促进作用。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文素养教育对于改变学生重科学知识、轻人文素养倾向以及转变学生固化的专业思维惯性有较大的帮助。

其二,专业学习与研究环节主要在科学研究中开展人文教育。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以导师制为主,对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主要靠导师引导。这一阶段导师除了帮助学生确定科研方向和选题、选择研究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上下工夫,将怀疑的意识、批判的理性和谦恭的心态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并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人文素养,让学生自觉地将人文素养运用到科研过程中。很多国内高校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都注重鼓励学生对原有认识结论和理论抱着怀疑和审视的态度,理性地考察和批判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现新知识,形成新方法,培养学生谦虚谨慎和敢于创新的学习与研究精神。

其三,学位论文写作环节主要在写作过程中进行人文教育。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实际上也是研究生人文素养自我培育的过程。经过前期课堂教育和导师指导阶段,人文知识、科学精神日益融入研究过程中,成为科学研究成果的有机构成部分。在学位论文写作阶段,人文教育主要表现为内在、外在两种形式,内在体现在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中的人文素养,外在表露于学生言行举止之中。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科研过程以及科研结果得以体现[14]。

尽管我国高校在开展研究生教育时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但总体效果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文素养类课程开设不足。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研究生阶段开设的人文素养类课程较少,不少学校开设的课程背离人才培养需求,忽视了人文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升。第二,导师人文教育工作相对薄弱。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学术与知识的引导者,更是生活上的引路人。但是,教学、科研等工作压力使得不少导师过于偏重开展学术研究,较少关注学生心理、生活等层面的需求;甚至个别导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问题,无法承担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使命。第三,学生人文素养有待提升。研究生面临着学业、就业、生活等多方面压力,在高强度的精神压力下,容易忽视人文意识的强化与自觉。这种忽视,容易导致价值判断标准单一,对自身成长、生命体验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切实加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对策建议

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在对研究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人文教育,提升研究生人文精神与气质。具体来说,就是要牢固三种意识,即树立课程意识、导师意识和自我意识,同时着力从培养目标、经典阅读、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四个方面笃定推进。

牢固树立三种意识,首先要树立以课程为核心的意识。一门好的课程不仅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心灵,还可以塑造一个民族的性格[7]77。有两个方面的工作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要增加人文课程数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只有合理设置研究生课程体系,才有可能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15]。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过程渗透,挖掘专业课程的人文素养培育功能。任何一门专业课程和知识,都是由人创造的,其中必定渗透人类文明和人文素养[16]。“就地取材,从专业课程中直接发现其中包含的人文素养并加以学习利用”应成为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渠道。对于每一科课程而言,要在教学中不断渗透,让教学既有“承载学科”,又有“寄载学科”。其次,要树立导师是关键的意识。加强研究生人文教育,离不开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生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引领,更要履行育人以德的使命。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阐释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和立德树人职责。它要求导师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拓宽师生间交往互动领域,营造开放多元的交流氛围,处理好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最后,要充分认识到自我培养的重要性,树立自我教育是根本的意识。研究生应认识到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高水准的教育,这个层次与水准不只在于知识的进一步提高,更在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因此,研究生要充分利用人文教育进行自我培养、自我提升,既做“才子”,又能做“全才”,将科研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在课业研究中提升自身人文修养,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光树立三种意识仍是不够的,在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全面聚焦以下四个着力点:

其一,在培养目标中贯穿人文教育的理念。人文教育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民族精神的延续,也是社会发展、社会价值走向的引导者。大学人文教育必须将整个学术系统视为整体,实现各领域各科目的融会贯通。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愈发注重培育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从顶层设计入手,将人文情怀养成和学术理想树立纳入培养标准、方案,强化对德智体、中西文化素养和治学态度等的培育。只有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渗透于研究生学术实践之中,进而影响其学术态度、学术能力,才能最终推动研究生教育朝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迈进。

其二,在经典阅读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内容。经典阅读是涵养性情、激励气节的有效途径,大学的诞生正是源于经典阅读活动。研究生较本科生而言,已经具有相当丰富的社会阅历,通过经典阅读可以深刻领会著作中蕴含的人生智慧、思想光芒。20世纪中叶,美国高校掀起了通识教育的浪潮。阅读经典著作成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做法,不少大学将相关课程命名为“past great words”,这一举措重塑了大学的阅读系统。如今,国内部分高校陆续为研究生列出了经典必读和选读书目,其中就包含了人文素养类经典书目。除此以外,还应借助读书沙龙、主题征文等渠道,积极推动书本阅读与自主实践相互印证、相互促进,将人文教育融入经典阅读之中。

其三,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人文教育的范式。一流的人文教育需要一流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并融入人文教育可行且必要。当下,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认同并践行着人文教育理念,启动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建设,开设多种类型的跨学科、多学科课程,努力发挥课堂教育这一主渠道的育人优势。在加强学术训练各环节教育、训练的同时,应借助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价值理念,不断焕发出研究生教育的勃勃生机。与此同时,还应通过学术活动、专业实践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做人和治学教育有机统一,为每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创造多种途径。

其四,在师生关系中融入人文教育的灵魂。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指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如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17]大学,从其本来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导师和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共生于弥漫人文精神的大学,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构成其精神生命强大的场域,见证了师生对生命意义生成及其价值增值的自觉[18]。实现人文教育理想,关键在于师生心中是否有“人”,形成“良师益友”的新型关系——教师要与学生亲密相处,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思想和道德的完善,促使学生因充满人文精神而生人文情怀,实现人生的飞跃。这就需要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依据专业培养计划,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和规划研究生的具体教育方案,规划并指导研究生专业学术发展,强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教育的成功到底是什么?社会上流行说法是,让受教育的孩子成为拥有专业知识和优长的人,这便是检测教育成果的唯一方式。但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真能成为衡量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吗?答案当然是不能,或者说至少在某些方面不能。在新的历史阶段和背景下,尤其是面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高校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我们认为,教育的成功实际上是“人”的成功,我们需要的研究生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丰富知识的专业教育,更是旨在培养崇高人性境界和理想人格的人文教育。只有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实现同向发力,相互促进,才能够称之为完整的研究生教育。我们当为此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岂之. 论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学术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00(17).

[2] 邹诗鹏. 人文教育怎样才能成为“做人之学”[J]. 高等教育研究, 2000(4).

[3] 文辅相. 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J]. 中国大学教学,2004(9).

[4] 杜时忠. 人文教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5(4).

[5] 于慈江. 我所理解的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J]. 群言,2018(2).

[6] 希尔斯. 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文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116.

[7] 蒋洪新. 大学的意义[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9] 王茹, 崔丹. 我国学术学位授权审核的发展过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42).

[10]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A/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5/201501/182992. html.

[11] 杨叔子. 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N]. 新华文摘, 2002(9).

[12] 在最“功利”学院做最不“功利”的改革[N]. 中国青年报, 2017-04-25.

[13] HUSÉN T.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 changingroles,current crisis and future challenges [G]//MORSY Z,ALTBACH P. Higher education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critical issues. UNESCO: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1996.

[14] 肖媛. 人文素养培育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文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的研究[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3).

[15] 陈花玲, 仇国芳, 王俐, 等. 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 (6).

[16] 陈继会, 汪永成. 守道: 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与培养[J].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14.

[17] 邹敏. 高校人力资源研究[M]. 重庆: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18] 肖凤翔. 博士生教育: 人文情怀孕育学术理想[N]. 中国教育报, 2014-11-13.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人文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