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大型出版项目提高编辑能力
2018-02-26邓为
邓 为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2)
每个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大型出版项目,一般来讲,都是出版社获得有关资助或独立策划的多卷本、大篇幅的出版项目。在数字出版时代,在大型出版项目出版的同时,往往还会有音像、网络、电子书、APP等复合介质出版形式。[1]大型出版项目往往还涉及项目申报与管理、人员调配、质量与时间控制、成本及资金控制、图书营销及发行等多个环节,编辑参与大型出版项目,对于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成长为复合型的编辑人才大有裨益。下面就大型出版项目对编辑成长的促进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承担大型出版项目,有利于提高编辑的申报与策划能力
大型出版项目往往有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特点,但在侧重上有所不同。一般国家出版项目或承担的上级部门制定的大型出版项目往往社会效益较强,而出版社自身策划的项目往往重点突出经济效益。不论是哪类出版项目都要涉及选题论证、项目策划和申报等方面的工作。与单本书或四五本书的选题申报和策划不同,动辄数十本书、申请或投入资金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大型项目,在选题调研、策划报告、申报书填写等方面,都要求编辑具有较高的选题把握能力、学术鉴别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
可以这样说,在这些大型出版项目的选题调研和策划、申报过程中,既要熟悉当前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要求,又要紧跟学术研究的前沿;既要有准确、及时的选题组织能力,又要有高超的策划方案和申报书撰写能力。这些能力不是一夕之功,需要通过旷日持久的调研、座谈,综合专家和作者意见,起草和修改有关书面材料等来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承担项目的编辑恐怕少不了“受折磨”,但这种“折磨”恰恰是编辑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二、承担大型出版项目,有利于提高编辑的统筹与管理能力
图书出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大型出版项目,除了正常流程中的策划、组稿、编校、设计、印刷等外,还包括项目论证、项目申报、制度规范、任务分工、专家协调等工作,特别是在随后的数字出版中,还有各种出版介质和内容测试等环节,不仅涉及环节多,而且对各环节的要求也比较高,加之这些大型出版项目往往周期比较长,动辄需要三五年时间,如果不具备或不提高统筹与管理能力,就不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些大型出版项目。承担这些项目,有利于提升以下几方面的编辑能力。
(一)提高编辑对规章制度制定与落实的能力
一般的图书策划、编校等往往按照出版社的有关规章制度执行即可,但对于大型出版项目,除了要遵守出版社或出版物自身的一些规章制度以外,还需要根据上级要求或项目需要制定规章制度,如项目管理制度、项目财务制度、项目编校制度、项目廉洁要求等。在制定这些要求的同时,既要符合或不违反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又要根据实际情况,使之能够得到落实与执行,否则,这些制度或规章也只是一纸空文,项目推进事倍功半。
在制定规章制度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能够落实。例如,要根据规章制度,分解项目任务,认真落实项目中子项目完成的时间节点、完成要求和验收标准。另外,如果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可以参照规章制度来协调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改善那些随意、个人化、短视的行为,使项目有序运转,责任分明,管理高效。“制定”与“落实”这两个关键词的执行是编辑在承担大型出版项目中最“痛苦”,但也最有收获的方面。
(二)提高编辑对作者、专家、校对、设计、印制等的协调能力
在大型出版项目中,编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作者、专家、校对,后期主要是设计和印制人员。针对出版项目中发现的问题,如何和作者沟通,如何督促作者改正和修订,如何让作者在图书质量上下功夫,都是编辑需要做的工作。
一些内容比较尖端、前沿的项目,少不了外审专家的把关。在选择外审专家方面,不仅要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也要听取出版业内专家的建议。同时,就外审专家的意见和作者沟通也是一门艺术。一般的作者往往能够虚心接受外审专家提出的建议或意见,但在一些见仁见智的问题上往往各执一词,很难统一意见。编辑这时候就要以虚心、热忱和专业的态度说服作者和专家,达成一致意见。
在后期设计和印制环节,由于是丛书或套书,设计人员往往会拿出多个方案,这时候就需要项目编辑进行选择。在印制环节,由于是丛书或套书同时下厂,能不能保证按时印刷完成、印刷质量如何、印刷过程中特殊工艺的把控等,这些也往往是编辑需要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在印刷前,还涉及纸张的选择、印刷时间的安排等,这些工作虽然可能需要出版社召开多次会议确定,但项目的编辑参与其中,并从中了解和学习,有助于协调能力的提升。
三、承担大型出版项目,有利于提高编辑的质量保障能力
不管是国家基金支持的项目还是社内组织的出版项目,质量是第一位的,对于质量的要求,不仅是编校质量,还包括规章制度、财务管理、印制等方面。质量保障是重中之重,稍有不慎,再好的项目也会毁于一旦。
做好质量保障:
一是要与作者明确项目进度计划表。将工作分解后,进行项目的估算,然后按照估算的情况,及时与作者沟通。一方面,如果作者的书稿不符合要求,就要及时修改;另一方面,在外审专家、编校人员提出修改意见以后,要督促作者尽快对这些意见进行处理。
二是要与编校人员明确时间进度和质检要求。出版项目的成功与否,编校人员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保证时间节点;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切实保障出版质量。
三是要与设计和印制人员明确质量检查制度。如封面和版式设计完成以后,不能只在电脑上看效果,要用实际印制时使用的纸张进行打样检查,以确保电脑效果和实际效果一致。在印刷环节,要提前介入,及时检查印刷毛样,避免图书印刷、装订完成以后才发现问题。
四是要与仓储人员明确入库和发货等要求。在图书印刷完成后,是否覆膜、过塑、装箱,是否采用特殊种类装函套等,都需要检查。特别是装订、印制具有特殊工艺的图书,在物流和仓储环节,更应加强质量监管,以免好书“破相”,甚至“毁容”,影响图书的销售和验收。
四、承担大型出版项目,有利于提高编辑的细节落实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大型出版项目的运作更是如此。[1]在大型出版项目中,建立规章制度、统筹协调等,这些都算是“大”的方面,但具体到每一个书稿,具体到每一个句子,具体到每一个标题,都需要斟酌研判。另外,在各种费用、汇报材料上也要认真落实细节要求。一句话,大型出版项目既有“大工作”,也有“小工作”。[2]
在编校质量上,除了按照常规的编校原则处理外,还需要制定丛书、套书的体例、编校细则,以及各种字体的使用。同时,这些细节的落实方面,也是编辑编校能力的重要体现。比如,笔者在编辑《<太平圣惠方>校注》(此书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一书时,书中提到在地上写一“龙”字(大意),本书是简体字本,但在宋朝时候,“龙”字的写法可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的古人也绝不可能写出现在的简体字,因此这个“龙”字就需要用繁体字。
另外,一些申报和汇报材料或是呈报给有关上级部门的资料,我们在装订时,一般都专门到图文设计公司进行胶订,并专门设计一个封面,这样会使材料看起来更规范、大方。对于一些普通的订书机装订的材料,每次装订完以后,都要求编辑把订书钉压平,以免略翘起的订书钉刺伤评委和专家。这些细节,不一定为人所知,但却处处为人所想。
五、承担大型出版项目,有利于提高编辑的风险控制能力
风险控制能力是大型出版项目承担者必备的能力,这就要求编辑做好风险控制,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以最低的成本实现项目的总体目标。[3]这就要求编辑在项目实施之前和实施过程中,利用各种信息充分考虑到项目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如作者交稿时间延后、编校人员不足、设计人员设计水平不高、印刷赶上印厂高峰期等。这些问题需要承担项目的编辑未雨绸缪,合理确定时间,及时安排人员,积极与作者沟通,提前处理可能出问题的情况,在发现小问题时,要及时开会协调,避免大问题的出现。
项目的风险控制还表现在图书印刷完成后,在向上级单位送缴、汇报和发行等环节。比如样书寄送,则要选择信誉较高、速度较快的快递商;项目完成以后要及时写出汇报材料,以备检查;与发行商等沟通和协调后,最好有书面文字,以免出现图书折扣和回款等方面的问题。
一句话,提高编辑的风险控制能力,关键在于建立沟通和反馈机制,要责任到人,定期检查项目落实情况,保障项目需要的人力、物力到位,遇到问题及时调整,这样才能保障项目的高效实现。
六、承担大型出版项目,有利于提高编辑的营销宣传能力
大型出版项目是出版社的重点产品,往往会得到出版社的重点关照。在图书编校过程中,特别是在图书印制之前,需要准备各种营销方案,虽然出版社的销售公司或发行部门是营销的主力军,但编辑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这主要是因为作为项目的承担者和执行者,编辑往往更了解出版项目的优点或闪光点,更能提炼出出版项目的宣传语。同时,在文案书写、编辑推介等方面,都需要编辑亲自动手来为大型出版项目“做广告”,在这个过程中,无疑又加深了编辑对项目的理解,与销售部门配合,往往能使营销方案更直接、更有效。
同时,编辑在和作者、外审专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完全可以借助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会议、大型活动、报刊推荐等方式进行营销。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性强、读者面较窄的出版项目,专家、学者的推荐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人才支撑项目,项目培养人才。”大型出版项目和编辑成长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有了大型出版项目,才能组织大批编辑人员攻坚克难,有了编辑的成长,才使大型出版项目的完成有了保障。通过大型出版项目培养编辑,提升编辑在项目申报、项目管理、质量保障、风险控制、宣传营销等方面的能力,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使编辑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1]高云松.谈大型出版项目的运作管理——以《外教社双语词典编纂系统》研发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2(1):22-24.
[2]董凌锋.浅谈大型出版项目编辑工作中的“大工作”与“小工作”——以编辑《星火燎原全集》为例[J].中国编辑,2011(2):22-24.
[3]张鸽盛,徐金娥.出版社编辑要有项目管理意识[J].编辑之友,2007(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