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法制媒体优势 打造平安校园
——以安徽法制报“法律进校园”项目为例
2018-02-26唐欢
唐 欢
(安徽法制报社,安徽 合肥 230000)
一、“法律进校园”受热捧
2016年9月,安徽法制报社“法律进校园”青少年法治教育宣传公益普法项目正式向读者推送。通过报纸、微信公众号、网站同步推送图文、视频、报纸开设的专栏,将近整版的篇幅,开设“公益普法故事会”“校园风景线”“校园警示录”“法治课堂”“漫说校园”等多个小栏目,可读性强,互动明显。“公益普法故事会”整合了报社的采编资源,将采编人员带进校园,带上讲台,让他们将自己在采访中经历的法治故事、感想感受,以多样、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尊法、学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法治意识,培育法治信念,以积聚内心的法治信仰。走进校园,带去一份法治大餐,通过视频采访中学生、老师的积极反馈能够发现他们对这份法治大餐的欢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规划了法治建设的“总蓝图”。全民学法、守法的时代开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七五普法元年,安徽法制报抓住机会,肩负起自己的法制宣传使命,以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青少年这个群体为抓手。
我国的法治宣传教育已走过30个年头,长期的普法工作中,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是始终的普法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如何引导他们树立公民意识?如何让他们增强法律意识?如何让他们拥有社会责任意识?法治宣传教育至关重要,青少年在法律氛围中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法律进校园”专栏开启的初衷就在于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确保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的法治知识教育,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扣好树立法治意识的第一粒扣子。安徽法制报积极争取安徽省委全面推进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支持,协调相关单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充分论证,创新青少年普法宣传形式,正式推出“法律进校园”项目,以项目为基础,充分吸收整合各方资源,着力打造多面、多功能的青少法治宣传教育平台。
“法律进校园”项目具有前瞻性地综合运用了全媒体形式。在报纸上,这一专栏是以每期多栏目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其中有“公益普法故事会”通过采编人员将采访经历转换成故事讲述,激起学生尊法、学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法治意识,培育法治信念,以积聚内心的法治信仰。还开设了“法治课堂”,邀请了安徽省政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以案说法,提升学生的兴趣;“漫说校园”则是借助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漫画,以图解的方式,让学生快速有效地吸收校园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校园警示录”则报道发生在校园和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拉近学生的阅读心理,强化警示效果……除了报纸作为主要载体外,安徽法制报的微信公众号在每次普法故事会活动举行后,都会第一时间推送现场的报道视频,包括课堂的热烈氛围,学生的积极反馈以及教育部门的肯定和认可。网站则会更加翔实地报道每一期法律进校园的相关内容。通过网络的力量,扩大“法律进校园”的影响力,不仅一次活动影响一个学校,而且通过全媒体平台,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二、校园普法多样态分析
“法律进校园”项目启动至今,已经举办20期。鉴于校园受众年龄层次低、兴趣爱好广泛、参与性强、需求多变等特点,每一期的活动和采访,项目组成员都周密、详细地安排和预测,以“公益普法故事会”为主要载体,试图用百变的姿态,与不同校园、不同群体进行同样有默契的普法宣传。在不算多的期数中,项目组已经创新校园普法的样式,产生了多个分支形式,包括全面互动式、有限参与式、单向传递式等等。每种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针对不同群体,能达到不同的效果。
全面互动式,引燃小学生的表达热情,信息传递在互动高潮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法律进校园”活动依托“公益普法故事会”,在多个小学校园启动亲子模式、围炉谈话模式,让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天性充分释放。在一期“故事会”上,项目组与学校沟通,邀请学生的家长陪伴孩子,以亲子模式开展普法课堂。项目组带来的普法主题与家庭、学生安全等完全契合,活动当场,家长和孩子积极主动与主讲嘉宾互动,提问、回答环节非常活跃。由于主动性反向激发主讲嘉宾,很多话题和法律知识都成为临场发挥,很多时候完全由学生家长引领全场的内容走向。后期的报道以及版面呈现也和预料中一样,活力四射。在另一期“故事会”上,来自合肥的警官走进乡村小学,与留守儿童在一起畅谈安全知识。由于乡村小学的学生数量有限,项目组临时变换方式,让孩子们围成圈坐,警官在中间,360°与学生近距离交流,可以随机拉起孩子做互动游戏,知识形体的展示等。活动期间,学生们笑声不断,安全知识也在笑声中植入脑海。
有限参与式,这种方式契合中学生的思考和表达。项目组最开始的创新就是将报社的采编团队融进项目组成员,这是素材之源,而且源源不断。“故事会”的一个分支团队就由采编人员组成。一直行走在政法新闻前沿的记者、编辑,每天都在经历各色的法治故事,记录各类法律变化。中学生正处于知识探索的关键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又有所涉猎,却似懂非懂。他们急需更广泛、更深刻地认识他们眼中的世界。对于每天出现在书本或者电视上的法律,他们熟悉又陌生。于是,项目组与采编人员精心选取了法治案例、法律常识、采访经历,整合修改,以生动的一幕幕故事呈现。在一期的中学校园“故事会”上,记者的开场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小听众。因为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在活动中,项目组特地穿插提问环节,让听众能够随时根据自己所感所想,与记者互动。因为故事都是记者亲身经历,所以面对学生们的各种意想不到的提问,依旧能给出精彩回答,引发阵阵掌声。
单向传递式,在部分高职院校,“故事会”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由于高校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知识储备到达一定程度,于是项目组以传递法律知识,指导生活工作为立意。在走进职业学校的一期“公益普法故事会”中,直接由一个主讲人变为三个主讲人的模式,邀请三位律师分别在教室、学校的实训中心和训练基地讲授校园暴力、校园贷和劳动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这些法律知识和常识都是在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经常遭遇的情形。在一期的大专院校的“故事会”上,主讲嘉宾的宣讲主题是“求职陷阱”,整个过程中不时发出赞同声、惊讶声。讲座结束时,学生们并未急于离开,而是围着嘉宾询问更多内心的疑问。现场,项目组抓住机会,推广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以及网站,让学生们有了更多渠道了解法律知识,关注法治进程,支持“法律进校园”项目。
三、联动普法发挥媒体优势
在“法律进校园”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项目组不仅获得多方支持,也在一期一期的活动开展中,发掘出作为法制媒体的自身优势。作为法制宣传的主阵地,法制媒体有着天然的使命,要承担起法制宣传教育的责任。安徽法制报在“法律进校园”项目中充分联动社会各界力量加入普法队伍,紧扣普法对象的需求和特点,将“冰冷”的法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给人们。
联动相关部门力量,让法律职业共同体在同一个舞台为普法宣传教育“呐喊”。项目一开始,就获得了安徽省委全面推进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支持。在这一强大支持下,有足够的动力协调相关单位、部门共同参与。在“公益普法故事会”上,先后邀请过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警察等职业群体。因为安徽法制报作为安徽省内的法制专业媒体,与省内政法机关接触频繁,有近距离吸引政法机关参与项目的先天条件。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法律职业共同体同样肩负着法治宣传教育的责任。但是每个职业共同体都在各自领域进行相应的普法宣传,甚至有的内容有所重合,比如“平安校园”建设等主题。安徽法制报注意到这个问题,通过“法律进校园”这一平台,将各单位纳入平台,成为宣传的一员,同时经过项目组的整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宣传活动,让普法对象、普法话题与普法人员无缝对接,达到最完美的呈现。
寓教于乐软化法律,将“冰冷”的法律转化成暖流,让青少年在无意识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吸收。项目组首先在活动形式上以“故事会”为主要载体,每期设置不同议题,或热点话题,或群体问题,或实用知识……通过不同嘉宾的演绎和讲述,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受众更乐于接受。几乎每一期的活动都能引发学生的热议和参与的热情,甚至在活动结束后,就能对当期的法律知识倒背如流。其次,项目组充分运用全媒体,以图文并茂的报纸版面为基础,项目组充分发挥报社的新媒体力量,通过视频播报展现学生、家长、教育部门访谈,进一步凸显“法律进校园”的成效,得到了较高的点击量。
媒体思维契合需求,积极迎合普法对象的法律需求,转换活动思维,灵活组织,将“法律进校园”项目打造成严谨、活泼又不失专业的法制宣传教育项目。首先,普法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宣传活动,基于法律本身的严谨属性,普法活动本身就被赋予严肃的色彩。“法律进校园”紧扣校园主题,在法律中找需求,在群体中找特点。与众多参与者沟通,定立意、想创意,抓住普法对象的内心。其次,项目组不拘泥于法律宣传,充分利用资源,推出多期采编团队讲故事、政法干警讲故事,在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其有效接收了法律知识信息。
“法律进校园”这一项目的运作给法制媒体在青少年普法工作中的作为和担当提供了示范,不仅是挖掘整合资源,而且在“平安校园”建设中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