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交网络的“刷屏”现象对二次传播的再解读

2018-02-26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海南大学传播者现象

印 悦

(海南大学 人文传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自媒体平台的纷纷涌现为个人的意见表达提供了场所,公民以个体为单位的互联网参与感与日俱增。对于某一热点新闻,由于社会参与感的增强,个体往往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在短时间内越来越多的个体产生了附加个人意见的信息转载行为,便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刷屏”现象的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传播与再传播呈现井喷状态,促进了社会信息的互动行为。但二次传播对于信息的再加工赋予了更多个人意见的表达,对于初次接触信息的受众而言,或多或少会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所以如何理性看待这种“刷屏”现象,避免处理信息的情感化,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刷屏”现象的特点

(一)爆发性

“刷屏”现象往往与热点事件的爆出相伴随。“刷屏”现象往往在热点事件引爆初期非常明显,但伴随着新闻事件热度的降低,其他新闻信息的涌现,自媒体平台逐渐被其他信息淹没,这也体现了现今互联网信息实时性的价值。例如,2018年3月13日由共青团海南大学委员会新媒体中心制作的主题为“为海南大学点赞”的H5广告,投放于微信朋友圈这一社交网络平台之后,一夜之间转发量高达4万余次,转载时附加的评论也多为赞美与自豪之词,在朋友圈迅速形成“刷屏”效应,海南大学师生当晚的朋友圈内容基本就是此条H5广告,这种由于“共鸣效果”产生“累积效果”使此次活动传播效果惊人。

(二)相关性

个体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的二次传播,这种行为的动机大多是由于此事件与自身存在一定的联系,或与直接切身利益相关,或者间接与自身情况存在相似性,正因为这种关联性,个体在接收到信息时才会联系自我的经历或利益,引发感触,从而产生反馈,成为二次传播者。这个过程通俗来讲,就是个体用户在自媒体平台经过对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之后,又进行了对于信息的“选择性再传播”,其信息选择的标准就是信息与自身的相关度。

“刷屏”是一种再传播效果,给人的直观视觉感受就是他人在短时间内在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针对某一新闻信息的纷纷转载。所以这个二次传播成立的条件,就是传播者与受众存在互相接触的机会,也就是说双方必须存在于共同的媒介场域之中,这也就是指二次传播者与受众所处媒介环境具有相关性。

(三)具有一定影响力

前面曾说过,“刷屏”现象的性质界定主要与传播内容的性质有关,对其影响力的定性也是如此。在“刷屏”现象中,主要涉及三方:二级传播者、受众与自媒体平台。所以其影响力也主要是作用于这三者。

二级传播者作为此类现象的引发者,“刷屏”这一行为对其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其个人形象的塑造上。传播者通过个人意见的表达,传达自身态度,从而增加受众对其的了解,并且树立起相应的形象。

受众是“刷屏”现象的主要被影响者,对其影响力也就是对于传播效果进行考察。通过传播者“刷屏”的行为,在认知层面,某条信息在自媒体平台反复出现,这种“重复性”现象首先会引起受众的注意,从而提升信息的到达率。这种重复性的信息出现会起到强调的作用,从而引起受众对其的重视,从而使受众在态度上发生变化。根据新闻事件的类型,对于受众的影响力甚至延伸至行为的层面,如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网络流传出“中国海域受污染,食盐不可食用”的新闻。虽然后来此条新闻经证实纯属虚构,但却被网友纷纷转载,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导致了抢购高价盐的“盐荒”事件,这便体现了“刷屏”现象对于受众行为层面的影响。

对于自媒体平台而言,这种“刷屏”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带动了自媒体平台用户流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某一信息的集中曝光有助于自媒体平台把握实时舆情,了解自媒体平台参与者的信息需求,从而更好地提供相应的信息与服务。

二、对待“刷屏”现象的做法

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首先,作为互联网的参与者,我们应该抵制恶意刷屏,反对无营养的低俗刷屏,倡导正义的发声,真正通过“刷屏”促进有效信息的传递,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对待“刷屏”现象,我们应该避免“沉默的螺旋”效果,不能随波逐流,而是通过理性的判断对信息本身进行识别,不能盲目服从“刷屏”的压力。社交媒体也应该担负起责任与义务,真正落实好对于信息的实时监控,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

总而言之,“刷屏”是基于社交网络进行的二次传播,是对社会互动的深化与延伸。理性地对待“刷屏”现象,使之成为有效的个人意见表达,从而使自媒体平台成为真正良性的社交网络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这才是互联网应有的发展样貌。

[1]王鹏.社会热点事件微信刷屏现象的分析与反思——以“罗尔事件”为例[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18):73-74.

[2]王娜,梁艳平.微博刷屏与其对用户获取信息效果影响的调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7):85-94.

猜你喜欢

海南大学传播者现象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sessment of Automated Essay Scoring Systems on Graduate Students’ Writings
风筝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