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新闻出版自由思想浅议

2018-02-26裴家庆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书报普鲁士新闻出版

裴家庆

(河南神马尼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平顶山 467000)

马克思从1842年4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在10月份正式成为该报编辑,到1843年3月17日退出《莱茵报》编辑部,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撰写了许多政论文章,促成《莱茵报》由一家自由资产阶级反对派的报社转变成具有鲜明革命民主主义倾向的人民喉舌。在近一年的编辑工作中,马克思在普鲁士王国反动统治的压迫下,还热情关注国际工人运动,积极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利用黑格尔的理性批判主义哲学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社会批判,特别是对有损人民自由的书报检查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和批判。

一、批判书报检查令,主张人的新闻出版自由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并且是不能有半点怀疑的“人类本性的永恒的贵族”。而在当时的威廉四世统治下的普鲁士王国中,官员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他们垄断了社会上的一切权力,并独断独决,毫无公众参与可言。他们制定的书报检查制度不允许人们坦率地讨论国家事务,不准为图谋推翻国家制度的政党“美言”,不准反对宗教,确切地说是不准反对基督教。这样,人民的精神自由受到严格限制,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马克思从事的新闻出版是这一制度主要监管的对象,他个人也受到当局的严密监视。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依然担负起报社编辑的职责,设法发表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抨击当时臭名昭著的书报检查制度。

马克思认为,人是新闻出版的主体,而“新闻出版是个人表达其精神存在的最普遍的方式。它不知道尊重个人,它只知道尊重理性”,[1]新闻出版就是人类自由的实现。报刊的作用在于“把物质斗争变成思想斗争,把血肉斗争变成精神斗争,把需要、欲望和经验的斗争变成理论、理智和形式的斗争,所以报刊才成为文化和人民的精神教育的极其强大的杠杆”。[1]换句话说,报刊是人们精神和利益表达的舞台,将世间的一切纷争通过自由辩论的形式引领到理性的轨道上去。

马克思控诉造成报刊不自由的首要对象指向了当时的书报检查机关,认为“在22年当中,保护公民的最高利益及他们的精神的主管机关,一直在进行非法的活动,这一机关的权力简直比罗马的书报检查官还要大,因为它不仅管理个别公民的行为,而且甚至管理公众精神的行为”。[1]当局把报刊的检查权赋予一群“在学术界无声无臭”却忠诚于专制王权的官员们,使书报内容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这些书报检查官的好恶。

为了让书报检查符合现代法制理念,使其“有法可依”,普鲁士政府制定了实质上最不“合法”的书报检查令。此令一出就引起了普鲁士人的广泛关注,在莱茵省议会还就新闻出版自由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结果反对新闻出版自由的观点居然占了上风。辩论人妄图用书报检查制度限制人民的新闻出版自由,以为这样“等级的差别就会在精神上得到固定”,[1]永葆其优越等级的孤傲心理,辩称新闻报刊只有符合书报检查官的指示和命令才能出版,这实质上就是用“愚民”政策和意识形态上的高压态势驱使社会舆论只宣扬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的言论。他不同意辩论人将新闻出版自由贬低为“行业自由”的论调,指出“新闻出版的最主要的自由就在于不要成为一种行业”,[1]它不能像其他行业一样受政府以及行业工会的审查束缚,应该成为作者自由表达自己思想和要求的一种媒介。在他看来,精神自由要高于其他任何的自由,认为“没有新闻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1]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有“写作和阅读”的权利。

二、主张创建能够实现个人精神自由、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民报刊

马克思在讨论第六届莱茵省议会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议会辩论情况时,抨击了贵族等级代表反对代表人民利益要求发声的报刊具有自由的错误言论。辩论人妄图使报刊失去自己最本质的特点即自由,全部向自己的等级、观点靠拢,成为贵族脚下的附庸和帮凶。这样,报刊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基础和特性。这是因为报刊的消费群体是广大人民,“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无可挽救地陷入绝境”。[1]

马克思认为,“报刊只是而且只应该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公开的表达者,诚然这种表达往往是充满激情的、夸大的和失当的。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1]这就是说,本来意义上的报刊的内容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它真实反映人民的生存状况和现实要求,它代表人民利益,替人民讲话。而人民报刊正是在人民的督促和呼吁下“正在摒弃高傲、自负和刚愎自用的作风,成为现代荆棘丛中一颗道德精神的玫瑰”,[1]逐步走向成熟即成为真正的报刊。

另外,人民需要通过自由报刊来了解自己的状况。自由报刊的题材和内容是撰稿人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用直白的语言把人民的境况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民认知和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了解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权利和精神状况,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和斗争觉悟。因此,自由报刊就需要用人们能够理解的话语和形式来展示自己的风貌和思想,使自己真正成为人民洞察世界的“慧眼”和观察自己精神的“镜子”。

在报刊发展过程中难免有一些缺点,但这是人民报刊的实质本身产生的缺点,它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克服。“只有在人民报刊的各个分子都有可能毫无阻碍地、独立自主地各向一面发展,并使自己成为各种不同的独立报刊的条件下,‘好的’人民报刊,即和谐地融入了人民精神的一切正要素的人民报刊才能形成。”[1]这就是说,想要使报刊自行消除报刊的缺点,就必须使它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改进的时间,就必须使报刊成为“自由报刊”。

三、书报检查也需受检查,检查主体只能是人民

鉴于书报检查机关无限制的权力给德国思想进步造成的恶劣影响,马克思认为“官方享有的那种新闻出版自由,即书报检查本身,也需要受检查”,[1]而检查的主体只能是人民。

在辩解书报检查制度的合理性时,诸侯等级代表拙劣套用黑格尔“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2]这一原理,用存在的也本该废除的书报检查制度来否定新闻出版自由,歪曲和抹杀了书报检查制度和自由精神发展的对抗关系。在现实中,普鲁士政府利用书报检查制度垄断了普鲁士的社会话语权和操控着舆论风向,只有一个声音——政府意志的创造物——存留于报刊之上,新闻工作者只能用神秘话语进行活动,新闻出版业在缺乏自由创作的环境下逐渐枯萎凋零,精神食粮的生产和消费也都逐渐陷于停滞。由于强权的压制和缺乏公众的监督,官员把报刊当作自说自话、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自留地”,于是他们与人的理智、与社会实际、与人民群众也越来越远,也就越来越偏离自己当政、执政的合法性。

在专制的社会中,人的意见都要交给不受任何普遍原则约束的“隐藏的纯否定的势力”——书报检查机关——去审判,这给社会公众造成的结果是“有一部分陷入政治迷信,另一部分陷入政治上的不信任,或者说完全离开国家生活,变成一群只顾个人的庸人”。[1]马克思批评说,德国“政治发展缓慢以及莱辛之前著作界贫弱的主要原因之一”,[1]就是因为德国存在已久的书报检查制度。从历史考察的角度来看,书报检查制度就是导致德国社会道德败坏的罪魁祸首,是反人民性和社会性的扭曲怪胎,理应得到彻查和废除。

这样,马克思将表达自由或精神自由的实现方式——新闻出版,作为人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初次表达了他对政治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关系的理解,基本上同意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的主张,反对由于政府的高压措施而使人民成为纯粹“私人”(即经济人)的做法。在马克思看来,公民不仅有权写文章谈论国家这个普遍事物,而且也应该有权运用新闻出版自由谈论特权等级的“资格和著作”,有权批评现存的法定秩序。这就要求在保证公民精神自由的同时,要求政府赋予公民监督政府、监督官员以及平等地参政议政的权利,以促进政治秩序向有利于人民权益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影响下,虽反对君主专制,却并不明确反对君主制。在尖锐的政治斗争中,马克思代表《莱茵报》不得不委曲求全,尽量不去刺激普鲁士官员敏感的政治神经以保留报社的合法存在地位。尽管如此,马克思还是向警察制度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宣言,抨击官僚集团妄图用所谓的“书报检查法”严密监控社会舆论动向,企图“用外来的特权来保护自己并使自己受人敬畏的‘不够资格的’人”。[1]马克思愤慨地抨击道,整个普鲁士就是一个以普鲁士国王为首的,以官僚集团和基督教教会编制构成的特权社会,标志着他逐渐将斗争矛头聚焦于当时普鲁士王国的专制、剥削制度,彰显了马克思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出版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196,329,108,193-194,201,381,352-353,397,171,183,228.

[2]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2009:11.

猜你喜欢

书报普鲁士新闻出版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简介
2018年本刊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选作索引的作者目录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8年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转载情况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8年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转载情况
大数据背景对新闻出版编辑素养的新要求
普鲁士18世纪对华贸易银币初探
山东将推十个新闻出版基地
普鲁士军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
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军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