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团结报道的话语分析
——以政务微信“最后一公里”为例

2018-02-26张洪川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民族团结新闻报道

张洪川 秀 梅

(塔里木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一、引言

政务微信“最后一公里”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于2014年3月2日开通运行的微信公众平台,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要闻、社会民生、民族团结宣传的排头兵。新疆共13个世居民族,是多民族聚居区,而“最后一公里”的新闻报道是汉语言文字的报道,这就对少数民族同胞关于民族新闻报道的理解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最后一公里”的受众人群主要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各族人民,因此关于民族团结的新闻报道要覆盖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但各民族在民族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其特点是新疆各民族所占比例与其在新疆各民族的常住人口数基本成正比”。[1]虽然“最后一公里”面向全疆人民,但新闻报道必然有一定的取舍,对于新闻报道稿件的取舍,民族人口比例的构成俨然成为重要的参考因素。

二、案例分析

(一)政策引领性文章

“最后一公里”是专为“访惠聚”开通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民族团结报道提供了发挥平台。在报道中,有很多关于政策性引领的文章,如在2018年5月2日刊登的《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宣传者引领者》,这篇文章对民族团结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这一类型的文章坚定政治立场,做维护民族团结的带头人,给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在平时常见的社会民生新闻中是较少有的,这种政策引领性文章起到的是一种牵引作用,代表一种方向。再如,2018年4月27日刊登的《向总书记汇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这篇文章总结了新疆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各民族亲如一家、团结友好的现状,为后来的民族团结报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引领性的文章是民族团结报道的灵魂,指引着此类报道往正确的道路前进。

(二)人物描写

人物是民族团结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物故事的主干。通过对典型人物事迹的报道,体现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以人物为突破口,进一步体现各民族亲如一家,尤其是深刻地描写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故事。民族团结的新闻报道取材于日常生活,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这种小事却能够反映出人性的光辉,反映出民族融合、民族兴旺的情景。在别的地方很少能看到这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报道。

例如,2018年4月5日在《最是一声“热合买提”暖人心》中是这样描写人物的:“老师,再见!”每天下午,当孩子们拉着父母的手与我们告别时,我也常常想起远方的亲人。这时,常有一位佩戴党徽的老爷爷准时出现在幼儿园门前,他明媚的笑容、温柔的问候,总能驱散我的愁绪。文章的主人公是在幼儿园支教的一位老师,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和睦友好相处,把老爷爷刻画为一个和蔼可亲、明媚温柔的人,减轻了这位老师思乡的愁绪。文章用词有画面感,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使人浮想联翩。

(三)叙述结构

叙述是指记叙和述说。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最后一公里”中,大多数民族团结报道以顺叙为主,即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一种结构方式,也是最简单的叙事方式。例如,2017年4月27日刊登的一篇新闻《亲手编织,温暖了两座城》,这就是很标准的以顺叙结构处理的一篇稿件,文章开头就介绍了时间、地点、事件,使人一目了然,使读者一开始就知道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这与采用插叙、倒叙的文章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孩子们,我们要记住这份温暖,等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我们也要继续传递这份温暖!文章的主旨很好地表达了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互帮互助的品德,不仅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友好相处,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人民相亲相爱以及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

三、结语

记者可以用自己最擅长的话语方式,以较短的篇幅,讲述新疆民族团结的故事。对民族团结的大量报道,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传递出党和政府工作要点的重要信息。把民族团结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报道用语贴近生活,让更多的群众、基层工作者了解新疆工作的最新导向,通过报道典型人物的故事,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扩展思维。

[1]梁世峰.从《新疆日报》民族新闻报道看其民族团结报道策略[J].延边党校学报,2013,29(03):37-40.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民族团结新闻报道
民族团结之歌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