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
2018-02-26李元勋
李元勋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北京 海淀 100091)
关于改革开放的背景,胡锦涛同志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章,他在文章中讲到“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的自身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和国家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另一个方面,从外部环境看,上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是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把这两个方面的背景结合起来,我们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双重逼迫,使得中国不得不在这个时候,而且有了这样的契机,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这是双重逼迫的产物。”[1]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从此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现在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那么,在30多年前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又为什么能够实行改革开放?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要深刻认识与剖析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
一、国内形势的逼迫
1.经济萧条落后,处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困苦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全国政治局面比较混乱的,整个国民经济则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处于贫穷国家行列。世界银行于1977年对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做了一个统计,并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少分为五类:第一类 叫做最贫穷国家和地区,标准是年人均产值不到200美元。这类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共有21个。第二类叫做贫穷国家和地区,标准是人均产值201美元到499美元之间,这类国家和地区共有39个。列入这个行列不能说是很光彩的,但我们国家就列在第二类之中,这就是当时的实际。第三类是中等水平国家和地区,标准是人均产值500百至2000美元,这类国家和地区共有57个,其中包括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墨西哥、智利、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等。[2]也就是说,当时拉美的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欧亚一些较小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比我们要强。第四类是富裕国家和地区,标准是人均产值2000至4999美元,这类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共有31个,包括英国、捷克、波兰、苏联、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新加坡等。第五类是最富裕国家和地区,标准是人均产值在5000美元以上的,这类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共有29个,其中包括科威特、瑞士、美国、西德、日本、加拿大、法国等。由于“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严重错误,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建国后我们搞了两次大运动,多次小运动。两次大运动,一次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一次是历时10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1958年的那次大运动,大约损失了1200亿元。后来的10年“文革”大约又损失了5000亿元。两次加起来,共计6200亿元。这个数字有多大呢?作个比较是令人震惊的,从1949年到1979年,我国建国30年的全部基本建设投资为6000亿元,包括工业、交通等方面。这6000亿元的投资建成40万个工业、交通企业,有4500亿到5000亿元的固定资产,这就是我国建国30周年时的全部家底。然而,两次大运动就损失了6200亿元,这还不包括多次小运动造成的损失。这个对比说明,因为过去瞎折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比我国建国之后30年的全部基本建设投资还要多。因为严峻的经济状况,当时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消费品都必须凭票证购买。全国平均每人每天食用粮不到0.5公斤,每年每人平均只发3米布票。这种客观实际,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从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2.思想僵化保守,固步自封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受过去极“左”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束缚,以阶级斗争为纲,非常僵化与保守。改革开放初期发生在浙江温州的“八大王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观念及国家政策制度的剧烈转化过程。所谓“八大王”,是指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市乐清县柳市镇的8个民营大户,他们分别是:五金大王胡金林、螺丝大王刘大源、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矿灯大王程步青、供销大王李方平、机电大王郑元忠、旧货大王王迈仟。他们凭着灵活的头脑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率先开始了个人创业,在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使他们也很快成为富得流油的柳市有钱人的典型代表。可是,好景不长。1982年乐清县有关部门便将“八大王”的商品经济行为列为大案要案进行查处,指控“八大王”是在搞投机倒把,理由是:赚钱那么多就是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不久,“八大王”除个别人负案外逃之外,其他人先后被关押判刑。“八大王”受到打击之后,柳市镇的经济一落千丈,整个温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后来随着国家形势的发展,温州市委深深感到,必须解放思想,全力摆脱僵化、保守思维观念的禁锢和束缚,否则温州经济无法搞活,经济发展更无从谈起甚至会回到老路上去。[3]于是,1984年4月温州市委及有关部门隆重为“八大王”案彻底平反,这样使温州经济又重新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从被打击的对象,再到高调平反,“八大王”的命运转折被深深地打上了从观念僵化到思想解放的时代烙印。
3.百废待举,百业待举
“文革”浩劫之后的上世纪70年代末期,全国百业凋敝、百废待举。“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后果是国家政治混乱,法制惨遭践踏破坏,经济萧条,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在经济领域,由于连续多年大批“唯生产力论”,鼓吹“不为错误路线生产”,结果造成许多生产组织名存实亡,生产者大都人心涣散。在城市,大批企业停工停产,生产设备大量损坏。在农村,由于“文革”期间大砍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大搞穷过渡,再加上“一大二公”的体制,片面追求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在生产劳动方面虚张声势,很少注重实效,这些现象都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时许多农民的生活极为困难,全国有相当多的农民口粮不足,吃不饱穿不暖,处于挨饿的边缘。[4]在教育、科学、文化、艺术领域,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很多大专院校长期停办、停课,全国高考制度被废除,许多中小学设施被砸烂,新文盲大量出现,人才培养被耽误了整整10多年;全国许多科研机构被捣毁,科研工作被废止;许多文学、艺术作品被禁止、被查封、被烧毁,个人迷信风行,群众文化生活单调贫乏。面对这种千疮百孔的残破局面,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各个领域都亟待拨乱反正与恢复发展。[5]
二、国际形势的逼迫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上世70年代末期,和平与发展明显成为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的问题,同时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球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平与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从和平趋势的内在需求看,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了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6]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则是发达国家普遍性的愿望与追求。这样,对内求稳,对外思和,便成了大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这对抑制战争自然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绝不能再瞎折腾。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日益凸显的历史条件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在争取和平与谋求本国的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平的国际环境,是我国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有利时机。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我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将会继续拉大,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更加不利和危险的境地甚至会被世界淘汰的可能。[7]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改革开放实际上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2.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前后,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分别从“经济腾飞”时期进入稳步增长或低速增长时期,但整个世界经济总体上发展速度仍然比较快。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经济实力遥遥领先。日本则牢牢锁定亚洲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西德60年代工业产值增长了一倍,70年代仍然保持强大的经济实力。苏联从1956年到1975年,经过20年时间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保加利亚从1960年到1980年,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罗马尼亚从1966年到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渐渐地拉大了与这些国家的差距。
3.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技革命引起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飞跃。当时的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突破。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的知识总量每隔5年便翻一番,并且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大,经济的增长有60%~80%是依靠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所获得的,科学技术成了名符其实的第一生产力。
(1)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
新科技革命,也称作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兴起于二战以后的美国。这次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二战期间积累的本来服从于战争需要的军事技术转移到民用上来,使得原子能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尖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使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美日西欧经济实力的爆炸式发展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西欧、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持续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在这期间,中国周边原来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等,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起飞。
(3)与西方巨大差距及给我们的压力和震撼
对中外经济科技之间巨大差距的真实认知,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通过出国考察访问实现的。“文革”结束后,由于国内局势的深刻变动,人们急切地想了解外部世界的面貌。这样,从1978年上半年起,全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8]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考察团最引人注目。该团于1978年5月2日出发,6月6日回国,行程36天。访问期间,欧洲经济的自动化、现代化、高效率,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1978年,也是中国领导人出国访问的高峰年,各层级出访者不约而同获得的共同感受是:没想到世界现代化发展程度如此之高,没想到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如此之大,没想到西方发达国家老百姓的生活与中国相比高出如此之多!与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发展方面进一步拉大的差距,从我们所承受压力来看,中国必须改变过去错误的发展路线,实行新的政策,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在上述背景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正式确立。在邓小平同志的坚强领导下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鼎力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9]
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绝非历史的“偶然”,更不是某个人的“臆想”,而是中国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大势使然,是“内忧外压”的形势所逼迫出来的。当然,这个选择本身也经过了较量和斗争。在作出这个选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智大勇、顽强生机再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正是因为作出了这样的选择,中国社会才在此后的30多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使中国昂首鼎立于世界强国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