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往前一步,读写结合更接地气

2018-02-26江苏苏州市太仓市经贸小学2154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22期
关键词:外化兵马俑写作方法

江苏苏州市太仓市经贸小学(215400)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语文的本体——学习语言上来,让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范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从内化理解到外化运用。从内化理解到外化运用的基本途径是读写结合。

一、关注言语表达,让读写结合驾轻就熟

在本市的一次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秦兵马俑》一课。该教师先引导学生在表格中填写词语或者短语,以感受理解将军俑与武士俑在衣着、动作、神态以及个性特点这四方面的不同;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让他们发现作者的写作方法——联想;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什么叫联想,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联想的写作手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最后,让学生在观看各类兵马俑图片的基础上进行练笔。出示:

兵马俑神态各异:有的,好像……

要求:1.抓住衣着、动作、神态等仔细观察;2.展开想象——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市教研员薛丽芬老师在总结时,对这一环节进行了点评。语文教师要教语文的知识,要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言语表达上。课文在介绍将军俑与武士俑的时候,运用了很多四字词语和短语。这些动宾结构的短语在形式上讲究对称,并多个连用,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将军俑与武士俑的威武。这是这篇文章的特色,我们首先要抓住。其次,在描写武士俑时,作者两次用到“着”字。第一处读“zhuo”,用做动词,是穿着的意思;第二处读“zhe”,用做虚词。品词析句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职责,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深入地发掘它。据此,薛老师建议执教老师在指导写话的时候围绕以上的“学”展开,引导学生从动宾结构、讲究对称以及用上虚词、动词等三方面尝试去介绍其他的兵马俑。

薛老师的点评,字字珠玑。紧扣文本言语表达方式开展语言实践,不仅实现了从内化理解到外化运用的迁移,扎实而灵活地开展实践运用,而且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加深了学生对兵马俑个性鲜明、类型众多的理解。这样的读写结合,还能使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更有抓手。评价的时候,师生可以从“动宾结构、讲究对称以及用上虚词、动词”等三方面尝试去评价,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我校特级教师王晓春校长也曾说:“学习”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要“以学定教”,并辩证地处理好“学”与“习”的关系,以“学”带“习”,以“习”促“学”。当时虽然能够明白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但是并不是太清楚如何去落实到每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听薛老师的点评,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随文练笔,要想让学生感悟到表达中的语文味,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读写的链接点,使学生在扎实有效的“学”中,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为学生的“习”做铺垫。

二、关注文体特点,让随文练笔受之以渔

在教学《秦兵马俑》这篇文章的时候,依据本文的文体,笔者在后半部分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摹状貌这一新接触的说明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第10自然段:“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明白,作者在分类介绍兵马俑的时候采用了先写神态再进行联想的写作方法,这样可以让一个个兵马俑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接着,让学生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配以适当的联想写写运动会中田径比赛的运动员。

当教学的时候,笔者只抓住了文中出现这一种说明方法与写作手法,并没有深究其之所以这么运用的原因。经苏州市教研员许红琴老师的指点,笔者才发现: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写清了兵马俑的外形特点,联想的写作手法把兵马俑写活了,摹状貌与联想的配合使用,使一个个兵马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教在该教处。此处,正是教师应该重点教的地方。学生知道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以后,再去进行仿写就更有目的性、更有积极性了。这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学到了描写一类事物的方法,是学生真正可以带出课堂的知识。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不难发现:同一篇文章,“学”和“习”的链接点是很多的。作为教师,首先要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敏锐地发现链接点;其次,用哪一个、舍弃哪一个,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要在学生看不懂、看不到,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地方进行教学。

三、关注文章内容,让读写结合一箭双雕

王荣生教授在《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好课的底线——以<竹影>的教学为例》中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针对此问题,他在《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中提出操作上的两个要领:一是根据文本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另一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读到这,我想说:合宜的随文练笔也要紧扣文本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下面以本教研组集体研磨的《水》一课为例,说一说我们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发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既写到了缺水之“苦”,又写到了有水“乐”,借反衬的写作手法让读者感受到村里人对水的渴望。在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反衬的写作方法。因此,在第一次试教时,我们把“了解反衬的写作手法及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尝试运用反衬写作手法写一写生活中的某一场景”作为从“学”到“习”的链接点,从内化理解到外化运用的知能迁移点。

教学时,首先,在引导学生关注人多路远水少,感受“缺水之苦”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场面和感受,体验“有水之乐”。其次,启发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既写到了‘苦’,又写到了‘乐’。你觉得村里人的生活到底是‘苦’还是‘乐’的?‘苦’在哪?‘乐’在哪?请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在多种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学生不难说出此处作者想借有水的“乐”来衬托出缺水的“苦”。此时,教师相机点明:“此处的衬托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衬托不同,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方法叫反衬。”其三,出示两个段话。

语段一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是说蝉叫得越响,我们就越觉得林子的静;鸟叫得越吵,这个山林就越幽静。是啊,本来蝉、鸟叫的声音不算大,可是作者却听到了,说明周围安静。”

语段二

“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到。”写的明明是针的声音,却能感受到教室的静。用针掉落在地上的声音来反衬教室的安静。

在这样的举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叫作反衬以及反衬的好处。最后,让学生尝试练写。结果,我们发现这样的练笔难度较大,学生写的效果不理想;同时,练笔脱离了文章的语用情境——通过一种感受反衬另一种感受。因此,在专家的指导下,改变了练笔的内容——运用反衬的手法写一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如,自己在安静地做试卷的时候,别人在教室外开心地玩耍,内心很难过。这样,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每个人都有话可写。

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位名师说得好:“语文很简单,就是读与写;语文不简单,需要多读多写;语文很不简单,更需要研究以读促写,以写促写,读写结合。”“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在这条路上努力探索着、实践着。

猜你喜欢

外化兵马俑写作方法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兵马俑修复:为你,千千万万遍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兵马俑底座学问大(第六站)
兵马俑
语言接触视域下的汉语外化现象探微
网络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刍议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河南新乡推进“德润新乡”建设工作的实践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