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细节辐射全篇的教学策略
——以《半截蜡烛》的教学为例

2018-02-26江苏海门师范附属小学2261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4期
关键词:诺德杰奎琳借口

江苏海门师范附属小学(226100) 黄 丹

苏教版六下《半截蜡烛》主要讲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保护情报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的故事。全文围绕着“半截蜡烛”层层推进,展现一家三口人临危不乱的高贵品质。但由于时代背景与当下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学生内在体验未必深刻,笔者在细读文本、删繁就简之下,围绕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敌人周旋的“借口”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读懂教材,在“借口”中理解意蕴

当下,阅读教学盛行语用训练和言语实践,而深入理解是基础。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仔细阅读,圈画出三人试图转移“蜡烛”时的借口,并要求学生相机思考:他们三人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在交流中明确:伯诺德夫人主要以电灯作对比,旨在表达蜡烛光线较弱,以便顺势转移蜡烛;杰克以天气寒冷,需要用蜡烛借光摆柴火为借口,试图转移蜡烛;而杰奎琳则是巧妙地运用小女孩的优势,借蜡烛照明为理由上楼睡觉。由此可见,三个借口理由不同,但都贴近人物身份,显得自然顺畅,但其核心目标绝对统一,即转移蜡烛。由此,教师引领学生由“言”及“人”,顺势体悟人物镇定自若的品质。

第二步,教师引领学生关注对人物的这些细节描写,将其与人物的“借口”紧密联系起来。紧扣伯诺夫人“苍白、急忙、轻轻”感受其内心紧张但表现冷静的特点;紧扣杰克“慢慢地、伸手端起烛台”等体验人物内心的镇定;通过杰奎琳“娇声细语”,更是鲜明地感受到其年龄最小,但机智聪明的特性。

如此一来,教师以“借口”为线索,从人物的“对话”入手,综合性地联系了文本中对人物多维度、立体化的细节描写,感受到人物既相同又有所区别的个性特征,实现了对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性体验。

二、读透教材,在“借口”中体悟技法

同样都是水到渠成,滴水不漏,但为什么只有杰奎琳的“借口”成功了呢?教师引领学生探究性思考:还是三个人原本的对话,究竟要怎样说才能真正打动德国军官,达成自己转移蜡烛的目的呢?很显然,伯诺德夫人用蜡烛与电灯对比,使用的是“常规牌”,顺理成章,不易引发怀疑;杰克要摆柴生火,使用的是“讨好牌”,需敌人之所需;而杰奎琳则使用了“矫情牌”,博取了德国军官的爱心,契合了德国人长久外出作战思念亲人的心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细读文本就会发现三人的“借口”中,只有杰奎琳的“借口”使用了问号,教师则引领学生将课文中杰奎琳的问话改为陈述性语句:天晚了,楼上黑,我拿一盏灯上楼睡觉。教师组织学生在深入品读中对比,认识到杰奎琳原本运用了商量的口吻,是对德国军官的一种尊重,同时也将自己迫切希望转移蜡烛的心情隐藏起来,不显山不露水,体现了人物的机智与镇静。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发现中对比,在对比中发现,不仅借助语言读透了文本,更洞察了作者的写作策略。

三、读活文本,在“借口”中洞察历练

作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理应从文本整体性视角感知作者谋篇布局的独特构思。

既然杰奎琳的借口最终取得成功,为什么作者不紧扣重点,还要多费笔墨描写伯诺德夫人和杰克的语段呢?学生结合当时的语境进行了深入思考:有的认为一家三口中杰奎琳年龄最小,一开始就出场,不符合情理,让人难以信服;有的认为一开始就想直接端走蜡烛,就显得极为冒失,容易让人产生怀疑;还有的认为如果一下子就让杰奎琳成功,故事就显得过于简单,难以营造出“紧张、更紧张、最紧张、松一口气”的阅读感受。随后,教师整合学生的认知结论,感受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所呈现出来的既合情合理,又扣人心弦的表达效果。

教学至此,似乎就可以完美收官了。但围绕着“借口”,很多学生似乎还显得意犹未尽,那他们一家三口究竟还可以编制出哪些“借口”呢?教师则引领学生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并在合适的地方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绘出来。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一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正是紧扣看似细微的“借口”,取得了管中见豹的教学效果,不仅实现了对文本内容和人物的感知与理解,更洞察了作者创作的智慧,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和表达水平的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诺德杰奎琳借口
诺德广告
诺德美克(上海)机械有限公司
别找借口
诺德(中国)传动设备有限公司
爱找借口的小猫咪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诺德林根:钻石堆成的小镇
杰奎琳驾驭身体密码
偷拍杰奎琳
The Most Ridiculous Excuses for Skipping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