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高校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探索

2018-02-26刘庆庆杨守鸿何燕君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媒介研究生素养

刘庆庆 杨守鸿 包 晗 何燕君

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媒介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既有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共生与合作,也有新旧媒介间的融合。从本质上讲,媒介融合已成为当前媒体生态系统的代名词,以新旧媒介交叉融合、共同发展为特征的融媒体时代悄然而至。2017年 8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4.3%。以 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 72.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大学本科及以上者占23.1%[1]。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2]。融媒体时代为高校研究生的成长与教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而对高校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与思考则是对融媒体时代人才培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做出的积极回应。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与定位

媒介作为现代社会大众生活中日常伴随式的文化实践,不单单与每一个社会成员有着日益复杂的关系,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中,也因如此,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组成部分的媒介素养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3]。不同的研究者基于自身的学术背景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其予以解读,或认为媒介素养是在传统文字读写基础上的扩展[4],或将媒介素养概括为一种观察方法[5],或认为媒介素养是懂得大众媒介运用的技术及其产生的影响[6]。基于媒介素养的历史性着手,我国学者梳理了媒介素养的界定并进行了分类,主要有媒介素养的信息观:信息即权力;媒介素养的历史观:媒介即讯息;媒介素养的能力观:素养即能力[7]1-21。迄今为止,对媒介素养的概念也未达成完全的共识,但是,媒介素养在本质上作为一种能力的认知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和认可。简言之,素养即一种有知的状态与能力,媒介素养是指选择、使用、理解、分析、创作与评价媒介及其信息的能力,它的核心在于批判性思维的媒介认知过程。

作为一种明确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英国率先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随着媒介的多元化发展,西方国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从抗拒媒介到解读媒介再到培养批判能力的过程,其教育实践由开始的学界呼吁、政府号召,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媒介素养教育被纳入学校正规课程体系,并逐渐成为西方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终身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卜卫为代表的国内传播学者对西方相关研究文章进行译介,是将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引进中国的开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在我国成为一个显性话题,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也日益加强,这些研究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相比大陆而言,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香港的传媒教育最初是一个自发的社会运动,主要通过出版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读本激发青少年反省及探索生命,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逐步进入家庭。台湾的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了由教育理念的推广期到政策的执行期的转换,以2002年《媒介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的出台为标志,为我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二、高校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范式最初指科学发展所形成的特殊结构和模型[8],后被引入教育学用以描述教育现象,建构教育模型,揭示教育规律,探寻教育科学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媒介素养教育先后经历了“免疫范式”“分析范式”和“批判范式”。后来,随着新媒介的发展和媒介融合,媒介素养研究视域下的媒介与青少年研究也发生了转向,将媒介放置于更广阔的社会与人的关系情景中,以青少年的个人发展为起点,关注他们对于媒介的使用与参与,如探讨社会、家庭、学校等如何通过帮助青少年提高其媒介素养,来促进他们的个体发展及社会进步[9]。可以说,媒介素养已经成为21世纪的核心生存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既是一项社会的战略工程,又是高校的素质教育工程,既是信息时代合格公民的需要,又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1.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媒介素养被视为全方位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定义为一整套能力,它赋予公民,使其能够以批判、道德与有效的方式,运用多样化工具去存取、检索、理解、评价、使用乃至创造、分享各种形式的信息与媒介内容,以便于参与和从事个人的、职业的、社会的活动[10]。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研究生教育是把握规律性的创新工程,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必由之路。

2.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纵观历史,每当信息传播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之时,个体获取知识及信息的能力和机遇便随之受到历史性的挑战,公众的社会权利关系也随之处于动态的结构性调整中。移动互联网、智能便携终端和云计算服务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信息传播形态与模式,信息社会的到来把每个人都浸透在信息结成的社会关联中,形成了信息获取便捷化、信息传播自由化、传播人员草根化、信息内容虚拟化、传播方式个性化的特点[11],对新环境和图景下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也使媒介素养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环境中需要掌握的社会活动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体系,包括信息传播基础知识、技术工具的掌握和了解,以及信息的收集、使用、传播和创造。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传播格局与语境,媒介素养已经成为适应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

3.研究生自我成长的需求

研究生作为社会的高层次人才,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两种角色要求研究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学习能力。按照重要性排序,科研学习能力依次具体表现为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五项主要能力[12]。这与国际社会教育科技组织提出的媒介素养有关的六大指标即创造力与革新力、沟通与协作、研究与信息畅通、批判思维、问题解决与决策、数字公民、技术操作与概念[13],具有很高的重叠性,且两者均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能力诉求。《中国大学生媒介使用习惯与媒体品牌认知报告》显示,90.1%的硕士研究生认为自己受网络媒介影响最大,80.3%的博士研究生认为自己受网络媒介影响最大;同时,硕士研究生对手机使用行为及其对学习影响认同最高[14]。因此,在融合性媒介传播大环境下,研究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但具有社会性也兼具个体性,对研究生个人的发展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

三、高校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在我国媒介素养逐渐成为热门话题的同时,也开展了许多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尝试,但都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一方面,在理论研究领域,价值取向、研究范式、基本理念尚未达成共识,仅仅停留在理论争辩阶段,直接影响到理论深度。另一方面,在实践推广层面,缺乏本土化和针对性,没有形成正规且系统的教育体系,社会效果和影响力比较有限。就研究生群体而言,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更为匮乏,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未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予以考虑和设置,从而导致研究生的媒介素养并不乐观。

研究生媒介素养调查结果显示,①研究生在媒介认知方面较为薄弱,定位模糊。媒介认知即对媒介类型、范畴、特点、属性、运作和功能等基本知识的了解与认知。研究生对媒介的娱乐认知比例高达100%,之后是媒介的社会协调、文化传承、环境监测功能,比例分别为 92%,52%,15%。相比传统媒介,研究生对新媒介的运作方式较为陌生[15]。②在媒介使用方面不容乐观,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堪忧。调查显示,网络等新媒介因快捷性和方便性成为研究生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就研究生关注的内容而言,科研学术、网上购物和休闲娱乐成为首选,远远高于时事政治、社会新闻,反映出新媒体消费、娱乐和消遣的倾向,研究生的自我约束有待加强[16]。③在媒介批判上甄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诱惑。40.79%的硕士生和45.83%的博士生在被问及“您认为西方国家通常将中国报道成无人权国家”的说法时,选择了“部分真实”,在“遇到色情网页时”,选择“看看也无妨”的硕士生占35.38%,博士生占50%。这在一定程度上了表明部分研究生在纷繁的信息冲击下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缺乏自主判断力和批判感性化的现实状况,以及自我剔除不良信息、自觉抵御色情诱惑等主观意志较为薄弱,道德标准较为模糊。综上,研究生对媒介的依赖日益增强和凸显,同时研究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却又难以有效应对这一现实状况,研究生虽能快捷地获取信息,但不能对信息及其传播方式做出准确及时的评价,更不用说有效充分地利用媒介资源提升专业发展和研究水平了。

面对研究生媒介素养的困境,从追问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症结出发寻找解决困局的成因及突破才是治本之道。研究生媒介素养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媒介素养教育意识的缺乏和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严重不足。①在国家层面,政府对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意识欠缺。制约当前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因素就是资金短缺和政策提供不足。许多国家在法令法规中将媒介素养视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由国家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方案、编制教材、培养教师。美国早在2000年经克林顿总统签署的教育法案就规定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学校课程。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虽然也尝试了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然而媒介素养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②在社会层面,没有充分调动大众媒介和社会团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性。美国的媒介教育运动取得相对一致的目标和广泛社会动员的重要前提就是全国性的媒介教育组织的发育和成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媒介素养联盟和媒介教育行动联盟。与此同时,大型公司普遍参与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趋势。最典型的就是“21世纪技能伙伴”的成立,成员包含了苹果电脑公司、微软、时代华纳、福特等大型公司,使命为:通过政府、教育和社区领袖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催化美国教育核心的21世纪技能的定位,确保每个儿童在21世纪作为公民和工作者的成功,以此有力地定义21世纪的愿景[17]。③在学校层面,高校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也是制约其开展的外在因素。专业教师队伍、系统课程设置和全面教育评估体系的缺乏限制着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的开展。④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在需求不足。通过调查发现,有63.64%和13.64%的研究生对媒介素养概念“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从未学习”和“偶尔学习”媒介素养的研究生分别为 47.73%和 40.91%,只有18.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四、高校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如前所述,高校研究生的媒介素养状况是未来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反映。媒介素养是研究生在融媒体环境下社会发展和个人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研究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和长期的过程,必须构建一套符合研究生特点的立体式教育模式与框架。

1.发力源:高校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

系统性和多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决定了多样化的教育主体,不同的媒介环境和教育体制也决定了不同主体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的角色定位和基本功能。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显示,只有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界力量,建立完善的社会教育系统,才能有效落实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我国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主要分为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三个层次,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1)政府是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支撑力量。政府具有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使命和优势。首先作为服务者的角色,要求政府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职能是提供支持和服务。一方面,应积极推动国家法令法规的制定,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并建立健全媒介素养教育管理机制,由自发性参与向制度性参与的方向转变,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经济、设施及其他方面的保障。如日本政府为了满足媒介素养教育的需要,出资支持电影公司和电视台等建立影视制作与编辑学习室、影视资料档案馆等。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制定教育方案、指导教材编撰、预算划拨经费。其次是监督者的角色,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政府需要对自身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和角色进行监督。此外,政府还要对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估,推动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和落实。

(2)高校是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教育科研和实践的重要场所,高校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力量。①高校要强化教育意识,把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高校要丰富教育内容,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媒介素养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具有本土化和针对性的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③高校要创新教育方法,利用现代化的设备,顺应研究生的需求与兴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独特的教学方法。④要培养教师队伍,在继续依托新闻传播专业师资的基础上,对非专业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知识技能培训。⑤高校要完善课程体系,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模式,编写适合研究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

(3)社会组织是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媒介组织和民间团体。媒介组织因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对研究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①可以利用各类大众媒介宣传和普及媒介素养知识和技能,如制作和播放公益广告,张贴公益标语。②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举办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与活动,激发研究生群体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增进他们对媒介的了解和技能的提升。③当好信息的“把关人”和过滤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民间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中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来实现媒介素养的建构。很多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都得益于民间团体的发起和参与,如加拿大的媒介教育协会通过组织培训、游说政府、定期研讨、建立网站、出版教材等方式促进媒介素养的提升。

2.着力点:高校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关系到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不仅要明确教育所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而且要规定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具有强烈的导向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而个人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既有社会发展的一般性,也有其历史阶段性[7]253。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的,结合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两方面的要求,兼顾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种教育价值取向,在考虑时代性的同时兼具针对性。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同样应考虑教育对象的媒介素养水平,按照研究生的实际媒介素养教育状况与阶段特征,找准侧重点。

总体来说,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释放与赋权。释放是基础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指个人在心智上能够穿透媒体所建构的迷障,不被媒体左右,能参与社会活动,使用媒体表达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众所周知,融媒体时代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主流价值观传播以及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研究生作为未来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应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而对媒介信息有充分的认知与辨别,并将理论共识转化为有效的实践行为,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传播能力,占领舆论主阵地,维护国家安全,推动和改善媒体环境与意识形态发展环境。赋权即通用和学科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是有自主能力去选择、分辨、评估媒体及内容,进而透过理性的思考,去影响、督促媒体改善内容,乃至产制创意的、良性的、教育的信息[18]。这两个层次的目标是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简言之,具有科学的使用和选择媒介工具的能力、理性的媒介批判意识和媒介法律意识、正确的媒介环境交往观、健全的媒介心理素质、高尚的媒介思想道德观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期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坐标[19]。

3.实施面:高校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是指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各要素的构成方式,反映的是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20]。我国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既要学习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与理论,更要结合我国国情,探寻和研究我国当前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特征,选择适合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融媒体时代下研究生群体不是学术知识或流行文化的被动消费者,而是媒介的积极创新者,必要的知识素养、信息的沟通与管理、全方位的批判性思维是研究生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储备,这决定了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必须发生变革,必须从过去重视教师的“教”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教育模式,必须要从本科生传统的教学模式过渡到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来,在这种新型的关系中,教师应该调整自我的位置,成为能够引导研究生进行高层次的批判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辅助者与导航者[21]。

(1)融入第一课堂,建立课程渗透模式。以理论形式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是最传统和最直接的方法,因为在我国课堂学习模式依然是研究生接受媒介知识的基本渠道。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分为隐性课程模式和显性课程模式。隐性课程也称为媒介素养的融入式课程或融合课程,是将媒介素养相关内容渗透在其他课程中。日本就在社会、时政等课程内融入媒介素养的教学内容,计算机及网络课程的教师也不满足于仅仅讲授使用技能,媒介教育提倡的批判性分析能力逐渐受到教师的认同[22]。显性课程就是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独立课程,与其他课程并列出现在课程设置中,配有完善的教学内容与评估标准。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开设了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媒介研究”。两种方式各有长短,开设专门课程可以最直接地实现对研究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而融入式课程则体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延展性。加拿大资深媒介教育人士巴里·邓肯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不应该被认为是对已经过于繁重的学校教育课程的加负,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建立在各学科之间的教学活动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综合性的批判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对有价值附加信息的研读能力以及解读媒介文本中所蕴含的社会政治含义的能力[23]。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课程模式,既可以以公选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纳入研究生通识教育内容,将媒介素养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和学科研究中,又可以单独开发设计针对研究生的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更可以将两种方式相结合,采取分层次试验措施,逐步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日常化、课堂化和制度化。

(2)活跃第二课堂,建立体验教育模式。多元化和综合化是第二课堂的主要特点。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和延续,第二课堂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注重在社会实践、学术科研、文体活动、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中开展全方位的媒介素养教育,引领广大研究生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磨砺意志品质,实现身心健康、思想成长、学业进步的有机结合。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有效的资源整合基础上,保证第二课堂的全局性、计划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以第二课堂开放、动态和交叉融合的优势补充第一课堂的线性、静态和局部孤立的不足,努力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通互动、互补互融的效果。学校应积极搭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平台,开展与媒介素养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应以共同探索新知的合作者身份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培训、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中,鼓励研究生大胆参与媒介素养论坛讲座、知识竞赛、校园 DV大赛、网页设计大赛、影视评论征文、媒介产品开发等活动,锻炼驾驭和应用媒介获取、传播以及处理信息的技能。研究生通过第二课堂的各类互动平台的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唤醒自身的媒介素养意识,提高媒介素养。

(3)延伸第三课堂,建立媒介参与模式。“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大学生活的丰富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已经无法涵盖高校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基于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区分以及完善大学教育的育人体系的需要,将虚拟网络世界纳入教育体系,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之外的第三课堂。以网络为载体的第三课堂,不仅是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场所,也是研究生网络教学方式的有效扩展。①充分利用在线开放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结合线上线下课程推进共享与应用。利用教学的交互性和个性化特点,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互联网+无限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线观看相关课程和自主学习。②努力构建各类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供网络资源文献信息保障,满足研究生教学与科研的需要。③以培养综合、交叉学科人才为导向,发挥新兴媒介的辐射力和渗透力,注重研究生学术交流,搭建多学科精英教师组成的网络联盟教育平台,建立以网络立体和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创新思维辅导研究生的模式,从而推动研究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1] 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8-08-04)[2017-08-04]. 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49.htm.

[2] 教育部, 国务学位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 (2017-01-20)[2017-07-0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_295344.html.

[3] 陆晔. 媒介素养: 理念、认知、参与[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1.

[4]BaRaN S J.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literacy and culture[M].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2001: 38.

[5]poTTeR J. Media literacy, thousand oaks[M]. ca: Sage publication, 1995: 4.

[6] 宋小卫. 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J].当代传播, 2000(3): 62.

[7] 张艳秋. 理解媒介素养: 起源、范式与路径[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8] 林晓希. 浅论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J]. 华章, 2009(8): 45.

[9] 刘伟国.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实施难点分析[J]. 新闻界, 2005(1): 29.

[10] 吴文涛, 张舒予.“媒介与信息素养”的多视角解读[J]. 新闻战线, 2015(2): 40.

[11] 陈永斌. 微文化传播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6): 70.

[12] 孟万金. 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 2001(6): 59.

[13]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dvancing digital age learning, retrieved[eB/oL]. (2012-04-08)[2017-07-07]. http://www.iste.org/standard/nets-for-students.aspx.

[14] 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组委会, 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介使用习惯与媒体品牌认知报告[J].传媒, 2015(8): 12.

[15] 李锋. 新媒体环境下研究生媒介素养研究[J]. 传媒,2014(4): 79.

[16] 刘淼, 李琳, 肖鹏. 新媒体视阈下当代大学研究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 科教导刊, 2016(8): 39.

[17] 特里林. 21世纪技能[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10.

[18] 史艳娟. 我国新闻传播者的媒介素养及其教育初探[D]. 南宁: 广西大学, 2007: 6.

[19] 姜姝.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 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 3.

[20] 宗佳惠. 从文化角度解析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媒介素养教育模式[J]. 电影评介, 2014(5): 91.

[21] Government of Maintoba, Ministry of education,citizenship and Youth. a continuum model v for literacy with IcT across the curriculum[eB/oL]. (2011-08-16) [2017-07-07]. http://www.edu.gov.mb.ca/k12/tech/lict/index. Html.

[22] FeILITZeNc,caRLSSoN U.promoteorprotect?perspectiveson media literacyand media regulation[M].Sweden: Goteborgs Universitet ekonomisk, 2004: 75.

[23] DUNcaN B. aML ensures that media literacy is represented in new ministry benchmarkand standards document[J].Mediacy, 1994, 16(3).

猜你喜欢

媒介研究生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