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共生机制及推进策略①

2018-02-26李红英

现代教育管理 2018年9期
关键词:共生一带一带一路

李红英

(德宏职业学院,云南 德宏 678400)

“一带一路”倡议是整体性、全局性的发展方略,发展方式是“请进来”“走出去”,引入境外优质资源,并支持优质产能走出去。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同其他要素构成了共生系统,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相互制约的共生关系,支撑地区高等教育的适时改革与发展。

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同“一带一路”倡议共生的理论基础

(一)高等教育服务沿线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共生系统理论在经济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它主要强调经济主体之间的物质联系而形成的不同利益分配导向的共生,核心要旨在于按照共生模式强化共生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利于系统内部各要素形成互惠机制。共生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必然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阶段,沿着互惠互利的目标趋势,牵动系统内要素的共同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等教育作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带一路”共生系统中重要的一对耦合关系。只有认清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地区高等教育更好地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才能通过有效措施促进要素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合作机制,实现更好的合作效果。“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经济发展需要教育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而教育发展需要经济为其提供物质基础,由此教育与经济形成一种耦合系统。”[1]“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水平对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从宏观上影响教育内容与发展方式的选择,从微观上则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手段、方法的应用,甚至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制定。同时,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的发挥,进而会在人才供给、智力支持等要素上对共生系统产生影响。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虽然关系紧密,但不能忽视其作为两个不同系统所具有的差异性特征,这也决定了两者相互联系却不能够完全统一。以服务“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为纽带,构建松散的耦合关系,才能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

(二)高等教育服务沿线文化传递的共生关系

“‘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重要的是在文化领域。”[2]“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沿线地区的民心建设、政策贯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内容,民心是建设的重要基础,而文化是整个战略深入发展的润滑剂。我国旨在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结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社会需求等不同状况,融合语言文字、文化底蕴、风俗习惯等内容,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播与输出,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底蕴,增强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并带动相关领域的共同发展,尤其是通过文化交流,能够促进各国家和地区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融合。沿线文化传递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完成,面对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大学有能力也有义务承接这项重任,这同高等教育服务功能存在耦合关系,也是高等教育共生“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需要吸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验,将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创新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找准自身定位,从而更好地发展教育。”[3]在共生的系统中,沿线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发挥文化载体的功能,尤其一些高校的文科类专业、科研院所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研究古丝绸之路的文化瑰宝,在沿线领域进行广泛传播,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落实,实现自身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文化的发展,增强自身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实现共生系统利益共谋。

(三)高等教育服务对外交流发展的共生关系

从生态角度讲,共生是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个体在共同的周期与空间范围内相互联合而成的系统。“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极大促进了我国同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带动了沿线地区文化的交流及资源的优势互补,实质是对外交流发展的重大举措。在人文交流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将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融合,通过多元化的人文交流,对区域范畴内的文化繁荣产生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从项目建设方面讲,“一带一路”涉及我国同沿线国家利益交互关系的构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商品贸易,涉及多领域合作内容。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尤为考验我国的对外服务能力,而这些项目的实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供对外服务的支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水平,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作为“智库体系”的重要一环,需要给国家对外交流服务以必要的支持,从国家战略层面看,高等教育同“一带一路”沿线对外交流服务存在耦合关系。

(四)高等教育服务沿线人才支撑的共生关系

大学是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场所,教育教学活动是大学所有职能的核心,也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最重要的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设各种大型项目,人力资源是保证项目能否落地成功的最为关键要素,在建设过程中亟需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也需要大量的经贸合作人才,还需要各类语言类人才,在共生系统中需要高等教育进行人才供给。高等教育通过教育教学、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方式对“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科技支持,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同沿线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共生系统中,高等教育作为子系统,如果缺乏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将极大影响建设的成效,尤其是农林牧渔、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智能制造,以及生产经营、国际化等方面的人才供给,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同时,高等教育也需要利用“一带一路”的发展平台,从社会上获取发展资源,甚至打通国际合作办学通道,实现高等教育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增长。因此,高等教育通过对沿线地区进行人才支撑的方式同“一带一路”建设存在耦合关系。

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同“一带一路”倡议共生的现实关照

(一)形成合理战略布局,掀开高校发展国际合作新篇章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沿线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尤其在共生系统中要求构建区域高等教育科学合理的布局结构,充分调动高等教育内部资源,形成资源互补及不对称优势,这个过程讲的是顶层设计、规划与合作发展机制的建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基点在于对国家战略的把握和教育观念的更新。”[4]因此,地区高等教育要摒弃相对闭塞的发展观,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潮流,以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目标,对区域高等教育进行合理战略布局,在教育发展观、教育价值观、人才培养观上进行重新定位,形成共生系统的共同主体意识与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国际合作共赢机制。“目前,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约旦等十多个国家已经向中国发出了赴境外办学的邀请,也希望中国的应用技术学校到当地去办学。”[5]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之间的高等教育合作主要体现在学生留学方面。以2015年的数据为例,东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总数为71092人,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43010万人,中亚国家来华留学生总数为23156人,西亚北非国家来华留学生总数为13013人,独联体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为20384人,中东欧地区16国来华留学生仅为4684人[6]。由此可见,东南亚国家同我国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最为密切。地区高等教育要利用这一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办学优势、人才培养规格特点,积极培养人才的国际化意识与战略服务能力,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创新性,主动同国际上的高校、企业进行接轨,搭建人才培养与输送合作平台,构建国际合作机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地区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提高国际合作水平,不断更新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思维,创新发展理念,努力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多元化合作。

(二)搭建人才培育平台,构建合作共生人才培育机制

“一带一路”建设对地区高等教育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010-2020年,亚洲各国用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累计约为8万亿美元,其中68%为新建项目,32%为更新维护项目,涉及能源、电信、交通、水务、卫生等诸多领域。”[7]因此,地区高等教育要积极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充分利用共生系统中各要素的资源优势,推行人才海外合作战略,培养能够服务多领域,具有高素质、高专业知识、高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地方大学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合作共生人才培育机制,联合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采取联合育人、协同创新的培养方式,打破传统的单一化的人才培育壁垒,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截止至2016年,经审批的各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有2539个,我国已在境外设置了4个机构和98个办学项目,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8]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沿线六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需要多种语言类人才为沿线经济建设服务,存在严重的语言翻译类人才短缺的情况。我国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等语言类学校率先响应国家倡议,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同相关领域的国家或机构进行合作,专门为沿线地区发展提供所需的各类语言类人才。

(三)进行多方联动合作,构建沿线协同创新发展机制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共生机制的构建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在沿线地区打造协同创新发展机制,进行有效的联动合作。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强化沿线地区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工作,搭建政府、企业、学校有效沟通与运行的平台,在共生系统中构建多元化、宽领域、全方位的协同机制,保障各方有效运行;政府要有效地调动系统中的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做好宣传,提高协同发展意识与观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使命。目前,国家越来越注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留学生政策的针对性,政府不断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强化人文交流,加大留学生奖助学金的发放力度。以2015年为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发放比例占总人数的60%,说明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搭建合作发展平台,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有效交流。其次,企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集散地,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需要关注人才要素的质量提升,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构建紧密的衔接机制,为沿线地区高等教育注入企业文化,利用企业资源打造一流的师资团队,共同研发课程及开展教学改革,实现企业与沿线学校优势资源的互联互通。第三,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应积极适应对外开放的战略趋势,主动同行业、企业构建协同发展机制,积极发展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全力培育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改变传统的单一主体观念,真正实现“工学交替”。同时,高等学校要利用政府及企业搭建的平台,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避免同社会需求脱节,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科学技术,搞好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

(四)探索多维领域合作,构建沿线交流协作共生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确立,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由此激发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9]地区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应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合作,并探索多领域合作内容及形式,积极构建沿线交流协作共生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实现高等教育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合作的角色转变。“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14年我国有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数量为2542所,而招收留学生高校数只占30.49%,可见挖掘的潜力仍非常巨大。”[10]在交流方式上,我国地区高等教育目前依然以“引进”为主,在“输出”的环节上收效甚微,尤其在文化、课程、理念等软件方面的输出远达不到要求,因此需要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结合自身的特点,利用多元合作平台对特色资源进行输出,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合作是我国与多区域、多国家的合作,需要不同层次的交流合作机制和平台。”[11]在合作范围上,我国地方高等教育应深入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需求,扩大对外合作范围,充分利用多领域合作平台,积极同高等教育欠发达国家深入合作。在合作要素上,地方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交流,也要实现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多维度合作,构建“一带一路”服务体系。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仍面临着较大挑战,诸多方面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如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实力及影响力不足,造成来华留学教育的吸引力有待提升;生源结构较为单一,以东南亚为主,中东欧地区国家的留学生人数较少,留学生所涉及的专业较为单一;留学生学历层次也较低;等等。我国政府虽然加大了留学生的奖助学金资助力度,但在整体的推动力上依然有待增强,最为重要的是高校人才培养亟需紧密对接“五通”建设的需求,加快同沿线国家的人才培养进行有效互通。

三、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化合作的策略

(一)以组织平台建设为抓手,实行联盟共赢发展合作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以人才的联合培养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促成我国与沿线国家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智库建设及科研创新。在共生系统中,需要多领域共同合作,而高校联盟是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形式。地区高等教育要联合发展,吸纳不同类型的大学成立高校联盟,在优势资源互补的原则下,制定联盟院校合作方案,广泛开展合作,如交换留学生及访问学者、制定课程标准与专业培养计划、提供硬件设施设备等。在高校联盟的平台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搭建远程教育平台及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不定期开办教育合作论坛,为高校间的有效合作提供有力支持。高校联盟具有优化结构、提高层次、促进发展的功效,能够有效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地方高校的互补发展,净化共生系统环境,依托科技及人才优势,支撑产业的发展需求,提高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不断丰富高校联盟职能,更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服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组织平台对于信息及时传递与发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联盟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重要载体,应不断加强国内外高校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在共生系统中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传递,促进高校之间先进办学理念的传导、教学方法的相互借鉴,汲取对我国高校发展有利的成分,在组织平台上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本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组织平台的宣传与交流作用,将组织活动办得有意义、有衔接、有影响,实现地区高等教育与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总体目标。

(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行产学研合作模式

高等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是沿线经济贸易与资源融通的重要支撑,这些领域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高素养人才的有效供给。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在于培养质量与规格达不到沿线地区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政府、企业、行业与高校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产学研的紧密程度不高,造成高等教育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上存在不匹配问题。因此,高校亟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开展实质性合作,形成高校、行业、企业与高校的互动合作机制,将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高等教育更有效地为“一带一路”产业界服务,推动沿线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界通过向高等院校传递人才需求信息,使得高校结合实际拟订学生培养方案,传授技术应用原理与过程;科研机构则服务于创新型技术的开发。”[12]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在于企业从中发挥作用,企业要树立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资金投入,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优质资源互补,企业将丰厚的资金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经验进行分享,利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同时,可以为高校注入先进的生产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产学研合作模式实际上是打造不同领域的合作平台,促进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人员流动,企业中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或从事一线生产的工作人员可以定期到高校进行授课或培训,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企业也可以聘请高校的专家到企业进行理论培训,实现互惠互利。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有力地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实现,高校应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进行教育教学模式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规格。另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也大有裨益,通过订单培养、联合培养等方式,为人才的相互流通搭建实践平台,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质量,为各领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不断强化标准建设,实行协同创新文化交流合作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我国同沿线国家的交流互通,消减相对非均衡的发展状态,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而交流与互动的内在机理在于构建国际化标准体系,尤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需要同合作地区制定标准化的合作规格与形式,更好实现双方的对接发展。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亟需强化标准建设,成立标准建设委员会,全面统筹标准建设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协同创新发展,形成学术与文化交流圈,打造高等教育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加强智库体系建设,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个维度出谋划策,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沿线地区文化的交流发展。“沿线各国协同创新,营造‘一带一路’的学术与文化交流圈,对促进国家发展,战略意义重大。”[13]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注重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对文化交流的冲击,合理利用不同文化的精髓与特点,形成有效的文化交流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减少不良文化的侵入与影响。另外,我国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大学生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间的有效交流,展示双方的艺术作品,畅谈民族文化情怀,传递优秀文化精神,增进沿线国家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以充分彰显高等教育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提升高等院校内涵建设,实行精准服务模式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不仅需要同外部政府、企业、行业搭建合作发展平台,进行协同创新,共建生态系统,而且要将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上。高等教育系统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特色,加大开放力度,树立国际化办学意识,以培养国际人才为目标,满足沿线地区在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上的多元需求。内涵提升的关键在于汲取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与要素,消除我国当前人才培养的弊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互交流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着力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战略管理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等。为了能够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加精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少数个体的精准服务模式,设计特色化、尖端化的服务项目,保证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避免广而不精的现象。比如,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高校要为沿线贸易交往、文化交流提供专业人才,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国际贸易、语言翻译等方面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总之,我国高校要积极有效地应对挑战,设立专门的精准服务项目,形成人才定向培养机制,较快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用人需求。

猜你喜欢

共生一带一带一路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