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词鉴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8-02-26肖桂民

新课程(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诗歌

肖桂民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中学)

一、古典诗词教学内容的选定

选修课共有四种类型: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和社会实践类。那么语文学科开设什么样的选修课程既符合我们学校的实际,又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呢?四类选修课与高考最直接挂钩的应该是知识拓展类,因为它是必修内容的知识延伸。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合理的有重点的延伸。将必修课程不能完全满足语文素养培养的那一部分作为课程开发的重点,以弥补必修课程的不足。然而,其中古诗词教学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有一个事实绝不能回避,那就是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素来成绩不佳。我国是诗词王国,有着举世倾慕、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唐诗宋词,然而现代的学生见到古诗词鉴赏题就头痛,硬着头皮去做甚至有的干脆跳过此题。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多的,但在高一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去学一学、赏一赏,把语文和人文素养的底子夯得厚实一些,提高对古诗词的兴趣,促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赏,去提升自己的语文和人文素养,为高三的高考专项复习打下良好的诗歌基础,或许暑热的阅卷场上就不会传来灼痛人心的信息——古诗词鉴赏分数太低!这就是我们选择开设古诗词鉴赏这门选修课的初衷。

高中新课改实施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人教版选修课本中也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诗词,反映出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可以说教材已为实施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充分、理想的载体。然而这些教材未必就适合本校的学生,所以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定上依据学生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当地的人文特点,旨在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的兴趣和能力等原则上做一定的调整。

如:苏教版共选10首古代诗词,数量相对较少,作者涉及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煜、晏殊、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10多人,选择范围主要局限在唐诗宋词,没能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学生的阅读及认识视野有局限。为弥补这一缺陷,在本选修课开发时,增加了古诗的分量,特别是补充了《诗经》相关篇目以及明清诗词等,尽可能形成中国古代诗歌纵向发展的线性结构。

如:在教授苏教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古诗词鉴赏课则可以联系《江城子·密州出猎》,进一步体会苏轼词作普遍具有豪放特性这一特点,还可以从作品风格角度拓展,同时也联系了《满江红·怒发冲冠》《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以加深认识“豪放风格”;又如联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鹊桥仙·纤云弄巧》等作品,让学生在豪放与婉约的比较鉴赏中,拓宽思维视野,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些尝试,不论是在知识的理解和积累方面,还是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方面都大有裨益。

如:补充一些古代的谐趣诗。谐趣诗的产生可以说是文人向大自然、向劳动人民学习、感悟语言的结果。它在形式上多样化、简约化,内容上或以诙谐、或以趣味的笔调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思想。这些作品往往使人耳目一新,增添各种生动的知识,对有着浓厚好奇心的高中生应该是有吸引力的,同时也能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如:针对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补充了古代爱情诗歌《蒹葭》《上邪》《一剪梅》《卜算子》《竹枝词》等。古代诗歌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民美好的爱情生活。诗人用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值得我们一品。既可以品诗歌的本身艺术之美,也让学生在体味这些诗歌的同时对爱情有了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

如:引入刘基的诗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乡土名人及文化,引导他们从刘基的诗作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把个体精神发展的根留住,在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对家乡人文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乡土的亲切感和自豪感,真是一举两得。

如:针对农村高中生对古代文史知识储备不够,缺少古典文学底蕴,不了解古诗词在言语、形式、韵律、技法等方面特征的现象,在传统文化积累方面,除作品背诵外,选修教材应当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相关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因此我们还设置了“鉴赏知识”栏目,简单介绍古诗词的诗体、平仄、对仗、用典、词律等知识,为学生鉴赏古诗词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支撑。

二、古典诗词教学形式的创新

古诗歌教学的创新离不开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内容的选定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符合高中生心理特征的古代诗歌,如谐趣诗、爱情诗等,这些可以一扫古代诗歌鉴赏题的陈旧主题,勾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不良现状,如:以教师独断专行、一元阐释取代了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得多,学生自己体悟得少的现状,在本选修课的课堂上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反复吟咏,从而促进他们加深对古诗词的感受体悟,充分利用吟诵创造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与作品进行深刻对话,教师尊重学生的解读,以此来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

以往必修的古诗歌鉴赏,教师为应考而教,重形式而轻内容,紧扣高考大纲规定的“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现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是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就是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忽视了诗词意象、意境之间的联系,更无法从创设的意境中去体悟诗人的心境。本选修课的老师注重积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含蓄跌宕,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学生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诗词文本和生命灵魂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教学活动的组织也注重多样化,如先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几首诗,熟读成诵,然后组织诗歌的朗诵比赛;如挑选已谱曲的诗词,组织大家学唱这些歌曲,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感受古诗词的美;如让学生大胆尝试写诗词,因为高考作文中大多数学生不会选择诗歌这种文体,所以目前教师对诗词的教学只停留在读、赏的层面,但作为一门选修课,在适当地介绍古诗词的诗体、平仄、对仗、用典、词律等知识后,让学生动笔写作诗词,其实很能起到滋润学生心灵、提高人文精神素养、升华学生情感的作用,让学生在运用层面上感悟诗词艺术的魅力,这也是学生鉴赏能力的一种内化。当然这个步骤是比较难的,在教学评价中我们尽量做到人性化,只要学生能写就给予肯定,不必强求质量的好坏以及诗作的长短。

三、古典诗词活动形式的优化

为应对考试,以往必修的古诗词学习,课堂重形式而轻内容,紧扣高考大纲规定的“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现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是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就是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其实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长久地保持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如,先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几首诗,熟读成诵,然后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如挑选已谱曲的诗词,组织大家学唱这些歌曲,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感受古诗词的美;如让学生大胆尝试写诗词,让学生动笔写作诗词,先不比优劣,只要有动笔,就能起到滋润学生心灵、提高人文精神素养,进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在实践中感悟诗词艺术的魅力,这也是学生鉴赏能力的一种内化。还有丰富假期作业,在寒暑假期间布置学生回家读唐诗宋词的鉴赏文章,在耳濡目染中,在这些经典的古诗词的鉴赏文章中汲取养分。

积极参加县市组织的和古诗歌有关的活动。这几年以来,县里都组织“我爱记诗词”比赛,以比赛的形式带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学生通过努力能获得奖项,自然是对他的一种激励,定能在爱诗词的路上继续前进。还有县文化馆平时组织一些文化类的讲座,去年就邀请冷成金教授讲《苏轼:诗意的人生》的讲座,这对苏轼诗歌的理解鉴赏是极有好处的。还有利用现代媒体,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系列推进古典文化精神的节目如《成语大会》《诗词大会》等。尤其是今年的《诗词大会》第二季夺冠的是一位高中生,组织学生看了本次诗词大会的决赛,看到同龄人在舞台上谈吐优雅、诗词满腹的样子,学生是羡慕的,内心对古诗词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四、实践后的几点思考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就是要进一步打破以往“必修包打天下”的格局,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以此来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必修强化“共同基础”,选修则注重“多元”与“选择”。选修课程的设置,可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力,让不同学生脱颖而出,使所有学生能够各得其所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修应该是必修的延伸、拓展、补充、巩固、提高。

基于本选修课的实践,本人认为选修课教学应多探究深入,这种探究包括内容的选定和教学形式的选择。本选修课中选取苏轼不同风格的诗作,在充分掌握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读诗作,品味历代对苏轼的评价,深入探究苏轼诗歌的现实意义与精神价值。经审慎的品鉴、热烈的讨论后,对诗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苏轼是一个生活中充满情趣、宦海中一生坎坷、文学艺术上又取得辉煌成就的诗人。这种深度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使学生获得的是人生观的洗礼和价值观的提升。

选修课教学应多拓展比较。在本选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大量的有关刘基生平故事的素材、诗作和刘基写的其他文章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在众多作品的相互联系中正确对待乡土名人及文化,引导他们从刘基的诗作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在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对家乡人文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乡土的亲切感和自豪感。这种拓展是植根于本土的,可以改变学生对本土文化陌生和漠视的现状,弥补语文教学中文化营养缺失的遗憾。

选修课教学应多整合归纳。整合方面本选修课在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线性认识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也大胆地重新整合,搞好几个专题,以求发展学生个性,强化学生特长,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如古代的爱情诗、谐趣诗等。而归纳方面,主要是只对整个选修课程中学习的诗歌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体现在介绍古诗词的诗体、平仄、对仗、用典、词律等知识上。在整合归纳过程中,师生共同商讨,展开对话,寻找规律,摸索方法,学生肯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选修课教学应多实践应用。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人文学科,还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组织学生动笔写诗歌,就是强化训练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靳彤.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发的基本途径[J].语文建设,2008:7-8.

[2]熊明川.语文之痛与高考之弊:问题与改革[J].教学与管理,2008(4).

[3]王国屏.论诗歌的意象[J].求是学刊,2009(1).

[4]任皎雪.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诗歌
诗歌不除外
踏青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