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输在哪
——《项羽本纪》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
2018-02-26张红
张 红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十三中学)
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今天,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成为必然,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的要求是极其吻合的。
为了调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加强文学素养,提高欣赏水平,就有必要开展个性化阅读。而高二开设的《〈史记〉选读》课程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机会,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利用比较阅读,开展不同见解的讨论,对发现的问题做深入的研究探讨,使学生在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下面就以《项羽本纪》为例谈谈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指导。
一、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塑造的项羽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荧幕,在各种影视图片展映后,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自主阅读《项羽本纪》,去了解项羽的家世情况、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反抗暴秦的过程中建立霸业和在楚汉之争中遭遇惨败,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相信学生读来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二、文本再读,加深感受
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人物性格,也鼓励他们七嘴八舌,勇敢发表个人见解。不一定要用正确与否来评判他们的想法,只要敢于提出个性化的认识就行。听取学生的众多想法之后,也不妨给他们补充别人的看法进行对照。比如我们的周恩来总理曾对京剧《霸王别姬》中的项羽,从头至尾连用了6个“一”字开头的成语,把项羽的性格特征和失败的全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就是“一言堂”“一家之长”“一意孤行”“一筹莫展”“一曲挽歌”“一败涂地”。韩兆琦在《史记博议》说,“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有时有龙飞凤舞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得像一头驴子;有时宽厚仁慈,有时又暴戾凶残得令人发指”等等。他人的见解会提高我们自身的认识水平。
三、比较阅读,思想交锋
对项羽的解读不只了解生平和性格,更重要的在于反思其失败的原因和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众多说法都给学生提出来,项羽自己认为输在“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天命观;刘邦认为他输在不善用人上;司马迁批评他输在“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自负上;也有人提出他输在不懂政治,缺乏远见,又不会笼络人心;也有人认为他输在刚愎自用、优柔寡断、残暴成性等性格缺陷上……
各种各样的评说交给学生自己去比较和思考,或许他们能提出个人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他们对作品的阅读、思考深度越大,对问题的认识就越是全方位和深层次的。这样一来,每个人阅读结果的差别越大,即阅读的个性化特征就越突出。
设计开展分组讨论或是辩论会的形式来一次思想交锋,相信学生在讨论中会越来越清晰,认识水平会越来越高。这是个性化阅读成果的交流方式之一。相信学生会在思想碰撞中感悟分析问题要从主客等多方面去研究,也会利用辩证法去看待事情。在比较探究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这种体验、经验最是难得。项羽就像一面镜子,他反射的光芒足以闪耀古今、警示整个社会,后人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四、大胆创新,形成文字
在前面的个性化阅读交流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历史人物项羽有了深刻认识,而且他们自身的思辨能力也得到充分展露。“有比较才有鉴别”,在与他人的沟通与比较中,他们自己阅读的“个性”才更明显、更确定,同时又能从别人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中得到启发,从而得以不断完善,使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更科学、更理性、更智慧、更上一层楼!
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解读后,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到张扬。需要学生将探究的成果记录下来,因为这是他们思想的结晶。这次的体验会让他们铭记于心,也会让他们深深懂得我们永远无法把文学塞进一个概念的口袋。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就是开启一段神秘之旅,畅游其中快乐无穷。总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要求,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尊重个体差异、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等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我们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大力提倡,积极实践为学生全面发展尽一份力量。
[1]尤立增.个性解读巧妙架构[J].中学语文教学,2014(1):70-71.
[2]刘丹.浅谈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课文[J].祖国(教育版)2012(1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