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作品的文学味更浓些
——高中文学作品教学例说
2018-02-26林少娜
林少娜
(广东省汕头市下蓬中学)
因为教育的功利性,在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不愿触及和拓展文学作品板块,经常是为应试需要蜻蜓点水匆匆而过,或者干脆把文学作品拿来当做应试试题练习而马虎了事。“追求文学很傻”“学生阅读诗歌小说类作品,事倍功半”,于是高中文学作品日渐被冷落,课堂上难再见到师生为一首小诗主旨争论不休的场景,校园里也难再见到为追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挑灯阅读的青涩文学青年的背影。
文学作品到底该怎么讲?能不能在课堂上把文学作品讲得文学味更浓一些呢?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若干年之后,还记得在他们学习语文的道路上,这些文学作品曾经温暖着他们的内心,引领着他们的梦想,点燃着他们的激情,滋养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多一些朗朗诵读,少一些条分缕析
印象中小时候的语文课,几乎都是讲故事课,至今仍然记得乡下的语文老师给我们上第一首诗——《静夜思》的情景,他给我们讲李白跳水捞月、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老师让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背诵,《我的母亲》《鸟的天堂》《将相和》等篇目今天我仍然能够背诵其中的片段,再一次咀嚼如在昨日,再一次品味意味悠长。
高中人教版《拣麦穗》是女作家张洁的一篇记叙性散文,文章叙述了一个善良、友爱的老汉和一个天真烂漫的姑娘的故事,表达了他们老少之间至真、至纯、至善的情感。如何让生活在当代的学生感受到人性淳朴之美?我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在高中文学作品中,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清净、淡雅、宁馨,引导学生用一种轻盈、恬淡的语气来读,学生会很快进入空灵如梦幻的情景中去;戏剧《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如用一种淡淡的哀愁、深深的叹息来读,学生定能体会崔莺莺内心的愁苦和悲痛;李白的《将进酒》引导学生以慷慨、大气、豪迈的感情来读,一定会使人感受到这位谪仙人的激情与豪迈、无奈与徘徊。让学生都能在诵读中领悟,浓浓的语文味溢满整个课堂。
二、多一点研讨品味,少一些标准答案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章,黛玉交代其细细研读杜甫等人的诗歌,香菱日夜思考,终于领悟写诗旨趣,“香菱学诗成”说的就是研讨的道理。文学作品的美有自己的特点,有时一个动词、一段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需引导学生细细研讨,研出内涵,研出个性,研出真滋味。
初上《长亭送别》一文时,怕学生难以理解曲词之美,在课堂上任凭我把“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讲得意境多么凄清;还是“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讲得怨气深重,学生都不买账。后来尝试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抓住人物刻画、曲词之美进行研讨,课堂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赏析作业完成得特别漂亮。
研讨和品味文学作品,看起来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益良多。试想一下,如果在语文课堂上老师着意于学生对题目的肢解,着意于每个学生得到统一的答案,学生对语文课能够记住多少?学生能对语文产生多大的热情?《秋天的思念》这篇文章的意义岂是三道问答题所能够涵盖的?三道题又岂能提引起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兴趣?
三、多一些想象况味,少一些形式羁绊
文学作品之于我们生命的重要性,固然不可以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相比,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文学作品的意义,因为它灌溉着我们的精神沃土,滋润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它使我们的生命更健康、更蓬勃、更富有内涵。因为文学,少年时期我们几乎都拥有一个遥远而美好的梦:像堂吉诃德一样,做一个行侠仗义的江湖高手;像三毛一样,浪迹天涯,走遍万水千山,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
在某一方面来说,文学引导我们想象,让我们拥有梦想。但是在倡导使用多媒体的语文课堂语文味淡了,学生沉静思考的时间没了。教师在课堂上引导他们的想象,才是文学作品的正确解读方式。让学生听一听书里描写的风声,想一想课文中描写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品一品小说的留白与悬念。比如学习白居易的诗歌《山居秋暝》,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选用,“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学生自然能够想象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美。一场想象,就是一次丰富的精神之旅,在整个旅途中,学生感受到的是文字之美,享受到的是精神的愉悦,这才是语文课堂的精神盛宴!
文学在我们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初中时期读了《背影》,才初步体会到父亲的爱;高中时期读了《荷塘月色》,才开始向往那一池江南淡淡的哀愁;大学时期读了《雨巷》《泰戈尔诗集》《百年孤独》等,才渐渐学会成长,学会观察生活。这成长时期的文学梦,就是来自语文课堂的文学味,这文学味缭绕着我们的青春,浸润着我们的灵魂,泡软了我们的情感。俄国作家赫尔岑曾说:“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整整一所大学。”因此,让语文课堂的文学味更浓一些吧!
曹国锋.简约:语文课堂教学的再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