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018-02-26周丹
周 丹
(河北黄骅中学)
高中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学生刚刚接触时容易产生理解困难等问题,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这时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法传授物理知识,充分利用高中生强烈的责任感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促进其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任务驱动法的概念及应用优点
1.概念
所谓的任务教学法是指教师为学生设定一个共同的任务目标,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对该课题产生好奇心,能够主动的投入到摸索与分析当中,最终完成这个目标。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实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效果,与高中物理课程的学科性质相符合,具有较强的应用意义。
2.优点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提升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在任务驱动法的实施之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升,能够积极主动的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生精力充沛,对于未知事物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不断探索和分析中掌握新的技能知识,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加深知识点记忆,有利于提升自身物理成绩[1]。
二、任务驱动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为学生设定共同的任务目标
在任务驱动法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为其设定具体的任务目标,但是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完成任务的热情也会大打折扣。教师可以采用为学生展示某个物理现象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方向,这样学生便能够自主的进行物理知识学习,主动接受学习任务。例如,在讲解“力的合成”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中为学生展示一个片段:画面中一个人推一辆车,车辆纹丝不动,两个人一起推便推动了,假设第一个人的力为F1,第二个人的力为F2,那么车辆受的总力为F1与F2的和吗?如果不是,那么会存在什么关系呢?在观看片段过程中,学生会发生物理现象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但是却没有对这一问题仔细的思考过,因此对此类问题展示出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2.让学生共同思考任务要点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究“力的合成”方面的知识,在将班级同学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以后,由其中某个小组提出实验计划,其他小组的学生帮助修正和完善,并且由小组成员负责进行实验计划和步骤的记录等。教师为每组成员配备实验设备,方便学生亲手实验以增加印象,更加准确快速掌握实验要点,并作出以下记录。实验目的: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与方向,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对合力规律进行计算,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对规律进行验证。实验器材:模板、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实验方法: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系在同一个皮筋当中,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拉扯,假设两个方向的力分别为F1和F2,将其拉至O点时,记录下两个力的合力值以及F1与F2的大小,再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对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进行计算,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对准确度进行验证。实验要点:在实验展示的过程中,需要明确O点的位置,保证误差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橡皮筋的弹性要有切实保证,为合力的计算提供方便。在实验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角度的方式计算合理,但都应保障角度选择适宜,以免出现较大的实验误差。
任务驱动法的使用,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主动设计实验步骤和目的,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不但能够做到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动手与动脑能力得到了双重锻炼,以往所学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学习效果[2]。
3.让学生描述和总结任务结果
当学生完成实验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直观准确的方式描述实验结果,通过此种方式学生能够采用系统性的观点看待物理知识与问题,学习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增强。例如,在“力的合成”教学中,学生最后总结出合力的大小可能会大于某一个分力,也可能会小于某个分力,也可能介于两种分力之间,打破了以往在脑海中存在的合力一定大于分力的认识,也充分感受到了物理知识的奇妙之处,能够热情饱满的投入到以后的物理学习当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法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我国所提倡的现代化教学相符合,这种教学方式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自主探究、分析与总结物理知识,将以往传统的被动学习向主动进取反思的方向转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教师的教学技能也得到明显提高。
[1]朱晓男.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苏静.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