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26叶斌
叶 斌
(甘肃省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新课程的改革形势中传统初中数学模式呈现出很多弊端,探索如何提高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工作迫在眉睫。在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育中,有学者提出启发式、逆向思维、分层次教学、问题导学法等策略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些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的落实和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一、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有效”的定义是老师在课堂中为主体。在课堂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述课本知识,学生有时候在课堂中似懂非懂,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达到“有效性”,有效的教学是要在课堂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基本了解和认识,并能做到合理运用。
课堂教学效率低和课堂教学效果低都是教学低效的直接体现。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是被动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没有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枯燥乏味也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单一枯燥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开始厌烦课堂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模式开展。教师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都是通过考试,通过分数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记住数学定理和公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大都采用题海战术,期望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应运。其实在逻辑性较强的数学这一学科中,应该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系统性梳理和应用。
二、“问题导学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1.问题导学法中问题的设计
在问题导学法中“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问题并且使问题发挥到最有效。所以提出问题是很关键的,不是随便在课堂中提出一个问题就称之为问题导学法。要想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水平,就要更加重视问题的设计和提出,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要根据教材的实质内容而确定。问题导学的最终方法就是要达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手段。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定的,所以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的理解范围,超纲的问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反而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反作用。
2.做到前后照应的问题导学法
在问题导学教学法中,问题的设计一般是按照实际的问题来提问的,也许不是根据教学方式来设计提问的问题,问题的设置方式不一样也使教学方法不一样。例如,在讲述两个数的乘积的方法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有一块长方形的牧场,现将这块牧场的长缩短3m,宽延长4m,这样改变的话最后得到的实际牧场的面积是多少。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能够慢慢地引导出两个数之和和数之差的乘法计算方式。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课堂有效教学提问环节改进策略
课堂提问有着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获取答案的动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及时发现教学漏洞等效果。
在提问环节,老师可以让学生快速抢答,在学生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与反应能力。在以往的考试结束后,很多学生都会抱怨解题的时间不够,对于这种现象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应该注重时间的合理分配和短时间的反应能力。“刨根问底”的提问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已知条件,分析题目所包含的考点,并从已学知识中找出解决的方法。
4.多样化的情境为问题导学法做铺设
学习数学科目,能够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样的,解决数学问题,能够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本上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将其放入实际生活中去,更具有意义和趣味性。如在学习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时,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可以跳出课本,将这一问题放置入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去亲身实践。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从家到学校有多少条路可以走,这么多路线中哪一条是最短的。再得出两个位置之间直线路径是最短的这一结果。此时,学生因为亲自参与过这一课堂实践,对这一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很好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入多样化的问题导学环节,是响应新课程标准而形成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需要教师深入去研究,鼓励学生去积极多维度地思考,进而得出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和贯彻新课改的思想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廖金木.探究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6):27.
[2]苏珍.试论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7(9).
[3]陈保文.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神州,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