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学生初中数学学习的正确方法
2018-02-26周兴艳
周兴艳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数字化、科技化的时代,现代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便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这其中包括对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初中数学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进而提高数学素质。而“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这一教学方法改革新趋向,正体现了这一要求。在传统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对于学生自身学习方法的形成具有很不利的影响。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通过探究来提高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是当今初中数学教学应该做到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走向数学学习之路,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概述及教学现状分析
了解掌握任何一项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便是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能起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作用,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以后其他内容的学习,都能够轻松快速掌握。对于不同的学科、知识,虽然存在着不同的学习方法,但总有相同之处,通过一些普遍的特定的学习方法训练,能够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基于学习方法的概述,可以得知,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这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居于学习中主导地位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受到“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的制约下,对于学习方法的探究显得更为重要。
时代推动着数学学科的发展,使它不单单只是一门计算性的学科,它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包涵。而这一现状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形成了一定的震动。教师要意识到,数学正在逐渐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之于我国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的一些优势,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我国初中阶段学生对于计算技能的掌握平均水平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同龄人;我国教学中一直强调的解题练习,也使得学生的作答能力高于其他学生。同时,一些长期存在的数学学习问题也不容忽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大行其道,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占据主体地位,被动学习;教学材料不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存在陈旧、过难等问题。这些都是数学教学道路上的阻碍,需要在探索中不断解决。
二、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数学教学的第一步是为学生创造一个适于探究学习的环境。而教师在这一阶段,需要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这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确立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前讨论,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创设积极的探索环境,这对于学生课前预习、课中讨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后期的课上讨论和课后解决问题的过程,都将给学生形成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工作者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之后,他的潜力是无限大的。而作为学习方法形成的必备条件之一,便是首先形成良好的兴趣。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老师可以从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挖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建立。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首先应该通过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来使学生对数学学科感兴趣。可以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点和习题与创新性趣味的情景结合起来,设置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电子设备、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品,对学生的视听形成一定的刺激,从而活跃课堂,提高兴趣;课后的学习评比作为教学方法中的一项也不能忽视,通过开展有趣的评比,让学生主动温习知识以获得奖励,努力完成作业,培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这三个大体步骤。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通过布置知识目标的手段对学生进行预习的方向性引导,同时也能让他们形成自主创新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形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也是教师应做的,知识课堂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另外,严格要求学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完成作业的习惯,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对于错题,学生必须建立错题集,进行实时复习,疑难探究。
总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不断探究出以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1]陈志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思考和探究[J].科教导刊,2013(24).
[2]葛烨.初中数学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教学引导[J].文理导航,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