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问题导学的有效策略
2018-02-26孟祥奇
孟祥奇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直输式”教学逐渐不见了踪影,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的体现和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重要作用。
下面具体论述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问题、安排问题的谈论时间和开展方式,进行问题导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导入时问题导学,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的作用就是“吊胃口”。无需多言,导入的目的是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对知识的兴趣,激起对学习的好奇心。学生的兴趣、动力、好奇心来源于“疑问”。而疑问的来源方式是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质疑。
例如,在“日界线”的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巧妙结合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如,“一艘轮船自西向东行驶,一名孕妇在船上早产,在医生的帮助下,孕妇顺利产下一对双胞胎,两个孩子出生的时间仅相差5分钟,但在记录两个孩子的出生时间时,后出生的妹妹竟然比先出生的还要早一天”。
于是,在学生满脸疑惑之时,再次追问学生“有可能吗”“是不是搞错了”,然后,在学生们争论之余,告诉学生:“看似不可思议,这完全有可能,这个问题的解决与本节课我们要探讨的日界线问题有关,学完了日界线,这个问题就会明朗,答案就会浮出水面。”
这样以故事性的生活实例开启教学,并且故事中的情节——出生的时间问题,具有可疑性和趣味性,这样的导入和问题情境,也与学习的主要内容——日界线密切相关,既增强趣味,也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讲解重难点时抛出问题,利于知识的构建
教师“导学”行为中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构建起帮助作用。但在讲解时,所涉及的问题,要把握一个一个原则:与知识的相关性和知识内容的连续性,注重知识的层递性。
如,学习《地球的结构》时,呈现“钻探技术”“火山爆发”“地壳运动”等情境,引出学生对地球结构探秘的兴趣,引出地震波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地震波的种类——纵波和横波,引发学生思考纵波和横波对地球表面的作用——纵波:上下颠簸;横波:左右摇晃。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四川汶川地震的情境而提出问题:四川汶川地震的居民,在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是先感到上下颠簸,还是左右摇晃?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以具体的情境为基础,以与所学的地震波密切相关,既能理解纵波、横波,也是这个知识的具体运用,可谓问题的提出恰到好处。
对于教学难点的探讨,更有必要注意问题导学的有效运用,巧妙的问题设计,以及对问题的巧妙点拨。如对于“中国工业”的教学,为什么珠江三角洲是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学生不免会露出为难之色,通过相互讨论之后,如果还不能彻底清楚的话,教师巧妙地点拨:从地理位置上分析,珠江三角洲的优势,位置中心以及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学生会恍然醒悟,问题不言自明。
三、学生困倦之时问题导学,启发学生思维
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讨论之后,难免会显示出困倦的情绪、厌倦的神态、疲乏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到临尾渐渐松”,致使课堂教学前紧后松,前积极后被动,前兴趣盎然、后枯燥乏味等,出现积极性消退的明显现象。此时,教师拓展性的引导或启发性的引学,或实践性活动的开展等,都可以将学生从低谷中推向高潮,再次激发他们探究的乐趣和情趣。
如,学习《中国工业》时,教学内容多,难度也大,经过30分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或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或讨论或独立思考,或阅读教材,或结合实例分析等,学生会感到疲惫也是情理之中。那么,在课即将结束之时,怎样使学生再次精神百倍、信心十足地全程参与到学习中,将课堂教学画上完美的句号,需要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如让学生结合目前我国的工业现状,谈谈工业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以后的发展方向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凸显学以致用原则,增强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和实践性。
四、评价时设疑,优化学生总结
新课改注重教学评价的作用,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教学评价可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而在教学评价时,穿插问题,以问题为介质,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构建、归纳由此及彼,逐步完善。
例如,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构造》,在课堂小结阶段,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如地表形态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又包括哪些细节、外力作用有哪几种形式、堆积地貌和沉积岩有什么关系等问题的提出,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网状脉络,细化每一个细节,使知识细化,也引导学生形成能力。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应注重问题导学的重要作用,注意问题导学的使用策略,把握好问题的度以及问题的时机,注重问题的难度,那么,问题导学可以促进教学的提升。
[1]雷方圆.“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11).
[2]卢钢,王珏.浅谈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问题导学”的运用[J].地理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