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2-26李德华
李德华
(甘肃省和政县新庄初级中学)
一、贫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因
1.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低
在我们这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历来对教育不够重视,思想深处的意识水平停留在学习只是“睁睁眼睛”,对于通过学习能够改变生活和命运的意识淡薄。孩子喜欢学习就到学校学习,如果有不上学的孩子家长也认为很正常。家长不正确的观念导致孩子也对学习知识的问题认识比较模糊,心理上对于学习不够重视,甚至羡慕村里外出务工人的生活,有的在家劳动或到其他地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爷爷奶奶的粗放监管
父母亲外出务工,孩子就要让老人看管。这种管护方式下,爷爷奶奶往往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对孩子的管束和教育存在缺陷。二是由于认识和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交流出现障碍。三是初中阶段孩子处在心理叛逆期,行为和言行无法让老人接受,导致祖孙两代人关系僵化,孩子容易出现极端思想。
3.亲戚朋友托管监护
父母亲外出务工后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这种监护方式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亲戚朋友教育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肃管教。这样会导致孩子出现自卑、多疑的心理。而对于女孩子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心理出现问题,产生孤僻、不与人交流的负面情绪。
4.孩子自己监管
有些家庭,亲戚朋友没有条件管护,所以独自把孩子留在家中。大多数情况是几个孩子在家,哥哥姐姐照看弟弟妹妹。无人监管的孩子在家为生活辛劳,在学校为学习忙碌。生活无法保障,学习无法静心。长期的教师管教,会出现不健康的心理。我的班上有一位学生长期无人关心,学习又差,同学老师都批评他。一段时间他在村上偷东西,当事人领到我校时我才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立即打电话与监护人联系,并与孩子进行了沟通。孩子说没人关心他他才这样做。这种孩子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或产生极端思想。
二、给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矛盾,为了更好的生活,让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民无奈地选择外出务工,但对孩子的成长留下很多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
孩子的行为习惯,最早来自父母。父母的价值观念影响他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因此,有句话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同家庭的孩子就有不同的行为表现。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留守儿童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得不到积极有效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如对自己信心不足,自卑感强、思想极端。
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得不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如我校有一位学生经常看不到父母,导致见学生、见老师都害怕,甚至到了不愿意吃饭的地步。有些留守儿童为了弥补心灵的空虚,利用节省的伙食费买手机上网,沉迷网络,经常吃方便面,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经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心理得不到安慰和疏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交流能力。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1.家长转变观念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认为有钱才能有一切,错误思想导致不重视教育。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把教育孩子和重视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健康成长。
2.引导学生正确利用通讯网络
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家长及时和学校联系,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和孩子利用手机多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对孩子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和疏导。并要让孩子正确利用手机,不能在手机上玩游戏或交友,看一些不良信息等。外出的家长还要有效利用信件和孩子谈心,书面语言的作用是现代网络通讯代替不了的。
3.正确引导孩子要有选择地交友
朋友的影响也很重要,慎重选择积极上进的朋友,对孩子的成长很关键。以前,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周围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4.社会制度的保障
社会环境、制度保障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根本保证。社会环境包括整个社会风气和学校周围环境、家庭环境等。提高全民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其次,从制度方面对务工人员子女给予照顾,让孩子在父母务工的地方上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的看来,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社会全方位地关注,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发展、更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