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toryline 2的交互式高中地理微课程设计的规律研究

2018-02-26任丽红

新课程(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课程设计

任丽红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高峰初级中学)

一、目前高中微课程设计现状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微课程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育理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笔者在调查了国内微课程设计比赛的课程后发现,高中学段的微课程以录制PPT为主。相较于幼儿园、小学学段的微课程,高中阶段的微课程形式单一,趣味性和设计感都较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高中学段的课堂容量和难度与幼儿园、小学具有天壤之别。高中课堂的最终落脚点在高考,其课堂容量大,难度高,内在逻辑性强。一节高中学段的微课程仅仅做到“讲明白知识”可能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难以再在“激发兴趣”上做文章。

2.高中教师教育教学任务之重和教师本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制约了微课程的优化。对于大多数高中教师而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已经占用了全部的精力,而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和设计一节精良的微课程都不是短时间能够轻易完成的。

3.高中学段的微课程默认学生自学、理解能力强,不需要特意激发兴趣,重在强调“讲知识”。微课程内容往往是截取了“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片段,并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探寻到最适合的切入点来阐释知识。而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微课程更突显在一定“情景”下的教学,所有的“知识”都围绕着一条“故事主线”展开,而这条主线就是微课程设计的思路。

二、高中微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这种“录制PPT”式的微课程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参与感低。因为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看”,学生参与感低,容易走神,而回看视频又花费大量时间,所以即便是可以“暂停播放”,但对于大部分急于完成作业的高中生来说可行性太低。这样的微课程反而不如课堂上师生面对面讲解有吸引力。

第二,学习结果反馈滞后。“录制PPT”式的微课程与《学习任务清单》搭配使用是常见的做法。教师为了把握学情往往不会提前给出答案,所以学生对自己预习成果的了解要等到教师批阅之后,反馈的滞后会大大降低其即时学习的热情和效果。

第三,微课程环节设计缺失,学生兴趣低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一旦认识到“微课程就是老师原封不动地讲课片段”,微课程的观看率就会大大下降。一部分学生表示“仅仅是换了种形式听课,一样的讲法,都听不懂,没有兴趣”。也有学生觉得完全可以等上课听老师讲。基于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即便微课程仅仅是针对一个小知识点,也应具有完整的“学习情景设计”,且增加微课程的“交互性”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本文依托Storyline 2在高中地理微课程的制作方面进行探究。Storyline 2是Articulate公司推出的交互式课件制作软件Articulate Storyline的第二代中文版本。相比较于专业而复杂的动画设计软件,Storyline 2内部集成了交互式工具模块,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创建交互式电子学习,而且Storyline 2的界面以及菜单中各选项卡的操作与PowerPoint的操作几乎一致。从学生层面讲,学生需要对微课程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操作”才能进行后续学习,大大提高了参与程度,且Storyline 2提供了网页化的课件发布格式,便于学生从互联网观看课程。

三、交互式微课程案例设计研究——日界线问题

(一)主题选定——日界线

日期变更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高考考查较多的一个知识点。传统的规律讲述比较难以记忆,再加之“向东跨越,向西跨越”“东侧的时区,西侧的时区”等这类表述容易让学生思维混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老师反复讲,学生反复错。特别是对于高一就没有学会的同学来说,极易产生畏难情绪。设计《日界线》这个微课程是以问题为驱动,通过一个一个互动式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进而驱动后续学习,问题设计的思路也正是启发引导学生、逻辑推理结论的过程。

(二)情境创设——角色扮演

本微课程巧借热播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主人公形象,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衔接和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此难点知识的学习兴趣。“故事”的“起”“承”“转”“合”即体现了本课件的教学环节设计。实践证明,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极高,观看率大为提升。

(三)思路设计——问题驱动

总体设计思路是“以问题为驱动,以推理演算为脉络,先解释原理后实例探究”,用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日界线变更的规律。让学生从日界线的概念开始着手,知道日界线与东西十二区的位置关系,推算得知东西十二区的区时、日期关系。然后选用两个实例对日期变更规律进行简单的应用,在这一步中用一系列的问题驱动整个应用探究的过程,学生可以自主调控思考时间,或是求助老师、小组讨论等。

(四)脚本设计——页面细化

在这一步中主要对三部分内容进行设计,详细脚本设计。第一,编写对话。本实例借助人物对话来推动整个微课程的进展,且“对话”本身也是情境创设的一部分。同时命名该微课程为《爸爸去哪儿之寻找日期变更的地方》。第二,交互式问题制作。本实例选用了“填空题”“多选题”“单选题”“模板”工具,实现人机交互。第三,页面美化。配合图片、时间轴、背景音乐实现更加生动的页面展示效果。

[1]孙艳辉.浅析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

[2]王晶.研析新课改下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实践与研究[J].文教资料,2014(7).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