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校本课程实践初探
2018-02-26陈长亚
陈长亚
(安徽省淮南二中)
一、校本课程确立的指导思想
(一)基于通用技术的课程目标和性质
通用技术的课程目标和性质是制订校本课程目标的核心原则,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目标的确立是基于技术素养而非其他素养,这样就可以使我们能够正确把握校本课程方向,不流于形式,更好地为国家课程价值的实现起到推动和强化作用。
(二)基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通用技术是立足实践和创造的课程,“行动性”是课程的重要手段和特征,技术实践和创造能力是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校本课程的目标确立应该基于技术的“行动性和创造性”特征,一切教学行为应着眼或服务于“行动”,这是我们为通用技术校本课程定下的主基调,它也是课程呈现的重要依据。
(三)课程载体应基于学生认知能力和现有资源
载体的选择是通用技术校本课程实施的平台和关键,恰当的课程载体能够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同时有助于课程实施的经济和快捷以及学生参与度的提高。
基于上述原则和思想,我们确立了通用技术校本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以《生活中的设计》为内容载体,充分发挥和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学生熟悉的技术产品的设计、制作、展示、评价、交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实现国家课程目标服务。
二、校本课程实施
(一)确立课时和教学班
在制订校本课程方案之初,我们就坚定了一个基本思想: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在学生兴趣基础上轻松快乐学习,不过度增加额外负担。在此思想指导下,我们确立的通用技术校本课时容量为9课时。依据该校本课程实践性强的课程特征,在自愿的基础上教学班的容量为20~30人。
(二)课程的实施
1.观察
观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可以有效刺激感官,激起兴趣,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心理基础。我校自新课程实施以来,硬件建设发展到一定规模,并积累了大量丰富可见的课程资源,学生可以亲眼观察传统技术、现代技术及学生设计成果,为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对技术学习的信心提供了鲜活的实物环境。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同样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呈现方式。通过课堂教学把技术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相关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如电子技术基本知识)介绍给学生,这些基本的认知既是技术设计实践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技术设计实践的重要思想方法。同时,校本课程也为实现新课程理念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路人的角色和作用,让学生这个课堂主体在真正意义上主动进入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思考参与、放飞想象、展示个性、自主建构。
3.项目设计
这是通用技术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它集中体现了技术实践、创新能力,技术方案的物化和问题的解决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和爱好,使其技术素养和创造性得以集中展现。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们给了学生一个宽松的实现过程。如设计方案制订、模型制作、试验、优化、权衡、决策等过程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需要全程关注、提供必要支持和帮助。
三、校本课程实施结果
(一)设计成果被录用为国家级培训教材和装备标准
我校学生设计作品、设计文本资料被教育部通用技术课标组录用为2007年通用技术远程培训教材,部分作品设计被确定为国家通用技术装备标准。
(二)技术意识能力显著提高
校本课程的着眼点是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交流、评价等实践过程来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精神、动手能力、批评意识和技术人文关怀。为此,我们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以校园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品涉及的关键技术有结构、电子、信息等不同种类。多样化的作品、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17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安徽赛区中,我校的“六冲程无旋翼飞行器”和“管道机器人”,分别获得二、三等奖。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的技术意识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跨国课题研讨在我校举行
由于我校通用技术及其校本课程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受到教育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标组关注。为此,2007年9月24—26日,国家通用技术课标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我校成功举办了全国首次《中新通用技术课程电子项目设计制作教学比较研究》跨国课题研讨。此次课题研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打消了对电子技术的神秘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个电子项目的完成,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热爱技术的情感;培养了他们面对困难、失败敢于探索、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技术思维,开阔了技术视野,对技术有了新的思考和体会,同时国外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和风采让他们开阔了眼界,体验了快乐而又富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