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看古代文人的民族气节
2018-02-26常淑燕
常淑燕
(甘肃定西市渭源县会川中学)
司马迁《史记》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虽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
伯夷、叔齐死后,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赞美伯夷、叔齐的人就是孔子。孔子在《论语》中曾先后多次赞扬伯夷、叔齐。“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闲人也。”“怨乎,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而总结伯夷、叔齐的思想就是仁、义、礼、守志、孝,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伯夷、叔齐是商周时期人,儒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而孔孟及后世儒家对伯夷、叔齐又赞美有加,说明伯夷、叔齐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更甚是儒家学说的来源之一。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从古至今贤达、有志文人信奉的、追求的、继承的。下面就从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论证中国文人的民族气节。
兄弟让国,避纣北海之滨。首先,人各有志,伯夷、叔齐“视齐天下,如弃敝屣”,这是一种美德。伯夷尊父愿让位于叔齐是孝,叔齐敬兄长让位于伯夷是悌,父慈子孝,兄弟谦让,与那些争名夺利、骨肉相残的野心家相比是何等高尚。其次,孟子曰:“伯夷、叔齐避纣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说明他们对商纣王的统治不满,不愿屈从侍奉。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孔孟赞美的这种高尚品质,对后世文人影响甚远。如西晋大音乐家,“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宁可被斩首洛阳东市,也不为司马氏王朝所用,临行前还当众演奏了《广陵散》。东晋诗人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向西投文王。史称伯夷居北海之滨,闻文王兴起,便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充分体现了伯夷、叔齐的孝。
叩马谏武王。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充分体现了伯夷、叔齐的仁。
不食周粟及饿且死。“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这是伯夷、叔齐宝贵品质中最重要的部分。首先是爱国。伯夷、叔齐是商朝的同姓诸侯,商朝是他们的祖国。当初让国不与纣谋,是他们不满意纣王个人,但他们是爱国的。商亡周兴,他们不食周粟而亡,不是小忠于纣王,而是大忠于国家,是忠于国家和民族的表现。在中国古代不乏这样有爱国气节的优秀文人。
文天祥(1236—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开庆初年(1259年)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奋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职。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
其次,舍生取义,坚贞不屈。南宋著名画家李唐以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饿死首阳山为题材,画了一幅《采薇图》。《采薇图》刻画的是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宁死不愿失去气节的精神。这种高贵的精神在中国文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宋代诗人郑思肖。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书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他诵菊以自喻,“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除了郑思肖,还有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除了上述文人,明朝方孝孺的讲气节在历史上是最有名的。方孝孺是明代的大文人,建文帝时他任侍读学士。朱棣在建文三年底从北京南下,他的谋士姚广孝就说:攻下京师后不要杀方孝孺,如果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断绝了。后来,方孝孺拒绝当朱棣的官,朱棣就威胁诛他的九族。方孝孺说:“就是十族也奈何不了我!”朱棣大怒,命人用刀割他嘴巴边的肉,他仍不屈服。朱棣便杀了他的十族。
伯夷、叔齐为首的古代文人爱国、自律、宁折不屈的精神气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作为每一个普通的人,在现今社会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岗位,端正三观,坚定信念,不被世俗的繁华诱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坚定地践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1]熊浩莉.理学与晚宋士风[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2]王士立.古域唐山与儒学流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