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认知,构建高效课堂
2018-02-26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南苑学校225530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南苑学校(225530)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以他们学习的薄弱点作为突破口,引导他们展开有效的探究,在关键之处适时给予正确的点拨,使他们既能够“知其然”,也可以“知其所以然”,这样他们的数学学习才能更加深入。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立足学生学情,对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从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入手,使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基于认知起点,引导数学探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数学教学。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学情,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找准教学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准确触及新问题并展开有效探究。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练习: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长和宽分别为6厘米和4厘米的长方形,在让学生进行涂色的过程中,请学生想象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够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结合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可以借助摆方格的方式获知长方形的面积。实际操作时,很多学生发现,如果沿着长方形的长可以摆出6个正方形方格,沿着宽就可以摆出4个正方形方格。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清晰地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应采用乘法展开计算。当学生初步理解算理之后,教师就着重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展开探究:(1)要求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2)如果在长方形的面积、长与宽中,知道其中两个量,是否可以算出第三个量?(3)基于固定的长方形面积,画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对它们的周长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这些问题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都具有直接的关联性,并且更具有挑战性,学生必然会被这些问题所吸引。通过独立思考以及小组交流,学生能够非常顺利地解决前两个问题,而对于第三个问题,很多学生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序列举,找出所有的情况。在完成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和数据比对之后,学生发现:对于面积相同的长方形来说,当长和宽之间的差距越小时,周长越短;相反,周长就越长。
上述教学案例中,在教师的精心预设和充分引导之下,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进。立足于乘法算理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把握面积计算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对面积问题产生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最后的规律探索将学生引入更深层面的学习中,使学生可以感悟到探究的价值,领悟到数学的本质。
二、基于认知规律,引导数学思考
数学知识的教学,应当依托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准确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与发展,全面促进学生数学技能的强化与巩固。学生只有充分理解了数学知识点,才能够对数学本质产生更深层次的领悟。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某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如果用一根铁丝围一个长方体,经测量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12、8、10厘米,同样使用这根铁丝围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棱长应该为多少?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先算出长方体棱长的总和,之后将其除以12,便可得到正方体的棱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与此不同的想法:正方体本身就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且正方体的棱长是相等的,也就意味着长方体的长、宽、高三者的平均数,实际上就是正方体的棱长。这一方法,既体现学生已经充分了解了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联性,也集中体现了学生对平均数的认知,由此可以感受到学生充满灵动的数学思维。
可见,虽然学生有可能习惯了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多花些时间帮助他们了解其他不同的方法以及原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认知。
三、基于认知矛盾,引导数学表达
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立足已有经验,和学习环境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适应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会生成新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发现学生潜在的认知矛盾,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他们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以此全面推动学生高效的数学学习。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某教师依照定点投球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先给出一张图,标明投球位置,然后让八位学生对投球位置进行选择,这时一些学生就会有意见,便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不满之处。学生说道:“投篮位置和篮筐远近不一,不公平。”那么,如何设置篮筐的位置才可以让游戏变得公平呢?如何让八位学生处于相同距离的位置呢?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了圆的特点,从而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冲突是好的,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教师要把握时机,让学生通过讲述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可以适当地创造些许小冲突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四、基于认知错误,引发数学思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如果教师只考虑“避错”,就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生的数学学习错误正是他们真实的学情,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错误切入教学,并以此为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例如,“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高的过程中,有学生出现了知识的负迁移。于是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平行四边形究竟有多少条高。有一位学生认为有八条高,因为四个顶点分别可以作为起点,向另外两个相邻的边作高。很显然,这位学生的认知受到了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基于学生的这一错误,我这样引导:“大家先比较一下,我们之前学习的三角形的高,和今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哪些异同点?”然后,为学生留下充足的交流和讨论时间。在反馈环节,有一名学生说:“三角形的高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而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其中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另一对边上的垂直线段。”此时有学生兴奋地回答:“我明白了,因为三角形有3个顶点,所以它只有3条高;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到对边上可以形成无数条高。”
在该案例中,学生在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教师并未立即更正和否定其中的错误,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辨析。这样既顺应了学生的学情,同时也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感悟和体验。
总之,为了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深度把握教材,充分了解学情,立足于正确的教学理念,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化对细节的处理,充分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不缺少对学生的有效点拨和引导,又能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使学生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高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