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2018-02-26荣亚洲
荣亚洲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子宫内膜息肉已经成为一种高发性的妇科疾病,通常是由于患者内分泌紊乱,出现炎症以及激素分泌不平衡等原因所造成的宫腔内出现肿块的症状[1]。该病发病时,患者会出现月经不调、不规则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甚至不孕的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影响。目前,对于该病的前期诊断最先进的方法为超声检查,该检测方法具有无创、简便、确诊率高的优点[2-4]。我院为了探究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5例疑似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本次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5例疑似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经观察75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腔内出血现象,且出现经量延长、增多,腹痛且伴随白带增多等症状。本次研究的全部患者年龄在33~62岁,平均年龄为(32.13±4.1)岁,其中未绝经患者34例,已绝经患者41例,病程为4~13个月,平均病程为(9.45±2.4)个月。在75例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且同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和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该研究在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进行,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操作。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我院选用仪器为飞利浦EPIQ5(GE LOGIQ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阴道探头频率为3.5MHz,经阴道超生时为7.5MHz。患者在经期结束后的6-11天,膀胱排空状态下进行检查,检查时,处于仰卧,进行行纵、横斜切检查;取膀胱截石位,首先进行常规消毒,将涂有耦合剂并套着避孕套的探头置入阴道后穹窿等各个部位,多角度进行调整,全方位的检查盆腔,利用二维超声,主要检查项目为内膜的厚度、病灶部位、内膜的缺损度、病灶形态、回声、病灶数量及基底情况等等。检查完成后,确诊患者均进行进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术治疗,术后进行病理学检查,对检查结果和阴道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1.2.2 子宫内膜息肉诊断标准
声像学可见子宫体积增大、轻微萎缩或不变、形态规则;宫腔内有回升,变现为稍高或者稍低,无规律,周边回声高,多呈现椭圆型,内部有不均透声区;息肉和子宫内膜之间的纤维蒂明显可见;内膜线出现严重偏移;子宫内出现少量积液;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呈现出条状或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5-7]。
1.3 评定指标
将经过经阴道超声检查后的诊断结果和患者术后病理组织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经阴道超声检查的确诊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阴道超声检查后75例患者中子宫内膜增殖患者16例,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38 例,子宫黏膜下肌瘤12 例,子宫内膜癌2 例,子宫内膜炎3 例,合计71例,与术后病理组织结果进行对比,确诊率为94.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经阴道超声检查的确诊率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也逐渐改变,又加之工作压力的增大,女性子宫疾病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子宫内膜病变作为高发性妇科疾病的一种,常见的类型为子宫内膜增殖、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以及宫内膜炎,已经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于该病的治疗,通常采用的方法为手术疗法,研究发现,该病在发病时如果能在患病早期得到及时的诊断,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目前,传统的诊断方法为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检查,但是这两种方法对患者子宫的创伤极大,并且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超声检查被逐渐应用到各种疾病的诊断中,即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院为了进一步探究经阴道超声检查对于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效果,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5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经过经阴道超声检查之后得出的诊断结果和患者病理组织结果进行对比,得出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患者中子宫内膜增殖患者16例,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38例,子宫黏膜下肌瘤12 例,子宫内膜癌2 例,子宫内膜炎3例,确诊率为94.67%,和病理组织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这与邵立志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显示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符合62例,诊断符合率88.57%(62/70),因此此次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8]。
综上所述,在对子宫内膜息肉样患者进行前期诊断时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能够较准确的对其进行确诊,为广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治愈提供了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