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经腹行子宫肌瘤剔除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8-02-26郭娟
郭 娟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1)
子宫肌瘤又称为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内常见的肿瘤,多发生于中年女性,传统经腹手术的治疗方法,不仅创面大、易感染,还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仅具有创面小、恢复迅速的优势,在妇科领域中被广泛采用[1]。本文分析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用于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06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实验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宫肌瘤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患者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41.23+3.6)岁,其中8例为多发肌瘤,17例为单发肌瘤;对照组患者年龄24~53岁,平均年龄(39.8+1.3)岁,其中5例为多发肌瘤,20例为单发肌瘤。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待麻醉发生效果后,取膀胱截石位,腹部、外阴、阴道及双下肢上1/3处常规消毒处理,进行铺巾,再次消毒阴道并暴露宫颈后放置简易举宫装置。选择脐部上方1cm横形或纵形切口,穿刺器进入腹腔,放置镜头初步探查盆腔情况,建立CO2人工气腹,保持腹内压强度为12mmHg。在左右髂前上棘内上方2~3cm处做一0.5cm的切口,左侧中腹部做一0.5cm切口,置入器械,对盆腔中子宫肌瘤的大小、数量以及肠管、肝胆脾等情况进行探查,将5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U垂体后叶素,选择子宫肌瘤附近宫体进行注射,放入超声刀或单极电凝刀,切开肌瘤壁表面包膜,深入子宫肌瘤核,分离包膜,利用双极电凝或超声刀进行创面止血,可吸收线创面缝合,达到止血效果,如果患者系多发肌瘤,可以用此方法,剔除全部肌瘤。手术结束后,0.9%的氯化钠溶液冲洗盆腹腔,并用玻璃酸钠或多糖溶液涂抹创面,排出腹腔内的CO2气体,术后接受预防感染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经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待麻醉发生效果后,对腹部及双下肢上1/3处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并进行铺巾,选择横切口或纵切口,进行手术,把肌瘤剔除,止血后进行创面缝合,术后接受预防感染治疗。
1.3 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首次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SPSS21.0的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的资料数据用(%)率表示,同时采用t 检测,计量平均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实验组手术时间、失血量较对照组稍有优势,但首次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失血量(ml) 首次排气时间(h)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d)对照组 25 82+10.5 135+85 48+24 3+1实验组 25 95+12.4 125+75 36+12 2.0 P 0.001 0.001 0.001 0.001 t 3.684 9.652 6.341 6.587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并发症主要表现在瘤腔感染、出血等,实验组发生率为:0.04%,对照组发生率为0.1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的常见疾病之一,多数为良性肿瘤,现阶段,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一般情况下,肌瘤存在假包膜,与子宫体平滑肌组织存在显著的分界线,期间有少量的纤维结缔组织。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雌激素和孕激素是影响子宫肌瘤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二种激素的不合理分泌,子宫肌瘤就会生长迅速,病情也会严重[2]。大部分的子宫肌瘤患者,症状不明显,一般肌瘤增多或者增大,会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产生,如: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阴道出血等等,所以医院要结合患者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不但切口美观、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也很迅速,并且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