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廿载认知齐襄力 十度春秋铸辉煌
——第十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四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综述

2018-02-26

科学中国人 2018年23期
关键词: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贵州

□ 夏 炎

蔡曙山教授主持开幕式并宣读会议主办方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学立教授、校长陶文亮教授的致辞。

全国认知科学会议今年迎来她的10周年,而中国第一个认知科学团队——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建立也已届第19个年头。在这两个特殊意义交汇的日子里,2018年10月27—28日,第十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四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在北京裕龙国际酒店召开。

从左至右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江铭虎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周北海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建设教授、清华大学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陈保亚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所长傅小兰教授、本刊总编辑张刚。

27日上午,大会举行开幕式。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大会主席蔡曙山教授主持开幕式。他首先宣读了会议主办方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学立教授、校长陶文亮教授的致辞,祝贺会议胜利召开,向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致以热情问候,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建设教授、《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总编辑、大会共同主席张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傅小兰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陈保亚教授、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认知科学系杨英锐教授、哈佛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李太豪教授参加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座。

本刊张刚总编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作会议主持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认知科学系杨英锐终身教授激情洋溢作大会报告“心智力学:高阶认知动力学的规范场论”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保亚教授作会议报告“语义论元认知的平行周遍原则”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教授作会议报告“隐喻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

此次大会由贵州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中华文化与认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uman Cognition国际学术期刊主办,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承办。

首都师范大学周建设教授作会议报告“语言智能研究的热点问题”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教授作会议报告“从汉语‘青’字看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文化与认知”

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周晓林教授作会议报告“感激情绪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及其对感恩教育的启示”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谢治菊教授作会议报告“五层级认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理论建构与中国经验”

哈佛大学中文部前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冯胜利教授作会议报告“从乾嘉‘理必’和章黄‘发明’看中国近代学术范式的转型:rationalism → empiricism?”

在27日和28日两天时间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陈保亚教授、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认知科学系杨英锐终身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王琳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江铭虎教授、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周晓林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衣新发教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谢治菊教授、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白晨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周建设教授、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蔡曙山教授、哈佛大学中文部前主任和香港中文大学冯胜利教授(出场先后为序)分别就当前认知科学的前沿热点问题、认知科学学科综合交叉以及认知科学应用问题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杨思琴、张骁晨、黄云龙、王伟丽、中央工艺美院附属中学教师岳文岚也作了精彩演讲。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与技术实验班本科生范贤莉和李筱涵、罗文雯和魏红琴与学术大师以及一流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同台演讲,成为本届大会的一道靓丽风景,她们的报告“21世纪怎样做一个全脑的人”和“早期文理分科有利还是有弊?——认知科学的证据”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哈佛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李太豪教授当场点评称赞,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白晨教授当场指导她们如何进一步做好更深入的研究。

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白晨教授作会议报告“汉语词库的检索加工机制”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王琳教授作会议报告“人类左脑TERF1_1上游激活网络正常与病理的学习”

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王伟丽作会议报告“基于认知视角的现代汉语词汇语义韵凸显度研究”

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与技术实验班2017级学生范贤莉和李筱涵作会议报告

全国认知科学大会是由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和《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在学科缺失的情况下(认知科学迄今未上国家学科目录),于2009年发起召开的,旨在以多学科交叉、全学科覆盖的全国学术会议的形式,推动认知科学在中国的发展。3年前(2015年),会议发展为国际学术大会,同年,认知科学会议播下的种子终于发出新芽——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成立,认知科学这个天使降落凡间,降落到贵州高原。

今年是第十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四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追溯到全国第一个认知科学团队——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的建立,也已近20年矣。真是:

廿载一觉认知梦,

十年辛苦不寻常。

2018级学生罗文雯和魏红琴作会议报告

研究生们作会议报告

所幸者,20年的工夫,10年的努力收获了巨大的成就,这也充分体现在历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的特色和成就上。本届会议的特点和成就是:

第一,继续贯彻“多学科交叉,全学科覆盖”的会议宗旨,促进认知科学相关学科的综合交叉和发展。

本届学者研究报告的主题涉及脑与神经科学、心理学、语言学、思维科学和逻辑学、民族学和文化科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很多研究报告涉及多学科的综合交叉。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认知科学系终身教授、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骨干成员和创始人之一杨英锐教授说:“认知科学不是把一些学科放在一起进行研究,而是要求学者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学科交叉的能力,才有可能取得成绩。”这个思想对认知科学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理论创新取得成果。

2015年以来,清华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团队负责人蔡曙山教授提出“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并以“语言、思维、文化层级的高阶认知研究”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助;在《科学通报》《中国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连续发表理论创新文章。团队成员谢治菊教授应用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研究贫穷治理,建立了省级学术创新团队,为国家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和精准扶贫战略,为贵州大扶贫战略做出了贡献。她在本届会议所作的学术报告“五层级认知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理论建构与中国经验”受到关注和好评。

第三,国际国内前沿的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引领国内认知科学研究。

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建立20年来,取得了累累硕果,见本刊报道《让认知科学降落凡间——清华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十大成就》(《科学中国人》2018年5月)。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召开以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召开多年来,取得的成果也是引人注目。仅以本届会议为例,前述各位特邀演讲者(invited speaker)的报告都是具备国际国内认知科学一流水平的理论创新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成果。

第四,青年学者和学生茁壮成长。

经过近20年认知科学发展和10年来认知科学会议的推动,认知科学在当今中国已进入“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的时节。国内多所高校成立了认知科学学院或研究中心,开始培养认知科学相关学科的研究生。2017年,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开设认知科学与技术实验班,直接招收和培养认知科学本科生,这是21世纪作为脑与认知科学世纪的客观要求,此举大大缩短了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在认知科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本届会议上,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的35位认知科学相关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和贵州民族大学的23位认知科学本科生参加会议,并发表了具有相当水平的研究报告。这表明我国认知科学蓬勃发展,青年学者和学生茁壮成长,我国认知科学后继有人。

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州大学以及哈佛大学、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的30多位知名学者和专家教授以及各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60多人,共90多人参加了本届会议。经过两天的研讨交流,会议取得丰硕成果,并于28日胜利闭幕。

张刚总编辑与蔡曙山教授宣布此次大会胜利闭幕

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实验班学生在全国认知科学会议上与大师同台演讲并合影留念

大会合影留念

猜你喜欢

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贵州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A Foregrounding Analysis of E. E. Cumming’s “Buffalo Bill’s”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A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DreamandAmericanDream—aCaseStudyoftheGreatGatsbyandAmericanDreamsinChina
An Investigation on Chinese Integral Thinking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