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力与智力的相对论:大学生体测之间

2018-02-26杨文滢

记者观察 2018年34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课标准

杨文滢

体测成为大学生避之不及的大考验

在体测这件事情上,许多学生怨声载道,责怪学校的体测标准太过严格。其实,体测这个传统已经有几十年之久。

2001年,第一份国民体质监测报告诞生——包括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内的10个部委参与的《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发布,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国民体质状况的家底。当时媒体对这份报告的概括简单而形象:中国人长高了,发胖了,变弱了。

2002年,体测迎来了首度推广——教育部联合体育总局修订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并出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也是在这一年,教育部要求把体测推广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

2012年,学校体育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文件,把学校体育办学条件纳入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督导检查,办学条件、质量控制、绩效评价等有了制度依据。

很多人大学时期的噩梦,或许不是一直卡着过不了的四六级,而是让人头皮发麻的“体测”。不少学生表示最怕体测跑800米/1000米,为了体测过关,大学甚至催生了“代跑”业务。

这么怕体测,不参加行不行?很抱歉,体测成绩与奖学金、保研这些评优评奖挂钩,成绩不达标甚至可能会毕不了业。除非你有医院证明,不然怎么逃都逃不掉。

体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怎么就变成了让大学生避之而不及的大考验?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把青少年健康和学校体育明确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里。学生体质健康每年都检测,连续3年下滑要受罚。

而体育成绩首次与评优、评奖以及毕业证书挂钩始于2014年。

教育部在2014年颁行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在新标准中,男生1000m、女生800m、50m短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变成了大学里必测的项目。更重要的是,新标准要求将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这个条例在某些高校就细化为评奖学金、评优秀毕业生、保研的依据。《标准》还规定,大学毕业时,体测成绩仍达不到50分将按结业或肄业处理。自此,体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高校里体测成了大学生避不开的大考验。

为何大学生谈体测变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上家长对孩子从小的庞养,弱不禁风已经可以形容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健康情况。大学生不规律的作息习惯、忙于学习而放弃运动的生活状态,都使得他们的身体素质和高中阶段相比明显下降。

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完全依赖于每周一两次的体育课,平时没课时便宅在宿舍玩电子游戏或闲聊,这就造成部分学生身体免疫力低,动辄就感冒发烧,等到体测时“临阵磨枪”也为时晚矣。加之体测是强制学生锻炼身体,因此,时间长了,对体测抵触的消极情绪也在学生群体中滋长。

部分学生也认为高校体测存在着设置不科学的问题,评价标准也很单一。人各有所长,在体测项目这一块,一些学生确实没有天赋。试想一个200斤的同学,每次1000米都跑6分多,体测怎么能及格呢?还有男生一个都做不上去的引体向上、腿稍微长一点连“0”都碰不到的坐位体前屈、弹跳力差完全跳不及格的跳远……任何一项测试的落后都有可能导致体测的不合格,这也是让大学生对体测头痛的原因。

美国其实也有所谓的“体能测试”,方法内容和我们大同小异。但美国体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不是简单地评价是否合格,然后直接计入档案。

大学生体质差,难道是上大学后才有的事吗?

长期以来,关于体测的负面新闻发生得并不少,一些大学生因体测意外猝死,多数是因为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平常病症不发作,学生可能根本没感觉。但在体能测试这样拼时间、拼速度的环境下,就容易出问题。

大学生体质差,并非从大学以后才开始的,而是我们一直以来重知识教育而轻视体育教育所产生的“恶果”。在中小学生的校园,体育课基本上是最没有存在感的课。老师和家长们为了能让学生们考出更高的成绩,都在有意无意地忽视孩子的体育锻炼。

而身为高校教育者,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不少高校在体育运动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漏洞,如大学体育课本身的“温柔”化——由于高校本身对体育课程的重视不足,学生平时的体育课训练量不足,致使学生身体并不具备完成标准测试的能力;高校体育设施状况也不容乐观——不少高校存在体育训练场地少、人数多、设备更新不到位、体育专项资金匮乏等问题。目前,我国有关体育安全事故的立法制度也不够完善,一旦体育课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和教师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很多老师不敢真正按体育锻炼的强度去要求学生。

不可置否,时下的种种原因导致体测在政策的实践中走了样——体测成了学校拿到数据、完成任务、例行公事的硬指标;大学生们非但没有真正重视体育和体质锻炼,还采取“代测”来应付体能测试。

在政策与对策的长期僵持中,中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被一次次忽视。

让高校体测回归应有的分量

不过好在,整个社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日,教育部方面就明确表示,今后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高校方面,在对学生进行体测前,要求针对是否对学生进行体检、筛查哪些学生身体条件不适合体测、在体测过程中是否安排医疗介入以及在体测现场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等方面,预先设立严格、统一的标准。

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的指导,做到循序渐进、科学锻炼。改变大学生不是“不能跑”,而是“不会跑”的情况。教授学生科学的运动方式和技巧,包括摆臂的角度、步幅的大小和频率、呼吸的节奏等,通过训练逐步、有效地调节和改变不科学的运动方式。

重视科学体测思想观念的引导,使大学生客观认识到体测的重要性。学校方面将学生体测与学分挂钩,是为了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体测成绩只是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学生的健康状态,并不是唯一和绝对的标准。

诚然,改变“重学业轻体育”的观念要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入手。社会舆论不能“唯成绩论成败”,企业用人不能“唯学历论人才”,学校教育不能“唯分数论成绩”,要真正地与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接轨,用更全面的考量方法推动整个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认知,才能提高包括学生身体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课标准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课上的“意外”
忠诚的标准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讨厌的理由
党员标准是什么?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优秀作品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