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噪声干扰对DSSS调制系统对抗效果

2018-02-25周存程理丽李哲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年12期

周存 程理丽 李哲

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噪声干扰原理,并开展了噪声干扰为主要方式对抗条件下的仿真分析,最终确定了部分频带干扰效果在同等条件下最为优秀。

【关键词】噪声干扰 DSSS调制系统 通信对抗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具备抗干扰能力强、应用广泛、保密性能好等优点,而为了满足我国电子对抗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本文选择了直接序列扩频系统作为通信干扰的相关对象,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1 噪声干扰原理

1.1 宽带噪声干扰

宽带噪声干扰的出现是由于噪声干扰信号带宽与直接扩频信号几乎相同,这种情况下也可被视作系统噪声。宽带噪声干扰的误比特率性能为:

2 仿真分析

围绕上文提到的三种噪声干扰进行仿真分析,以此確定哪种干扰拥有对DSSS调制系统的最优对抗效果。

2.1 宽带噪声干扰性能分析

使用宽带噪声干扰对接收机造成干扰,以此影响地方通信波形,由于宽带噪声的特点,这使得其能够施加于与干扰的整个通信频段,接受机端的背景热噪声电平将因此大幅提升,相关抗干扰系统也将因此面临高噪声环境影响,如果能够进一步增大噪声电平,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的有效通信距离也将直接受到影响。在具体仿真中,载波频率、码片速率、扩频码分别采用2GHz、2Mchips、OVSF为16位,循环次数nloop为50,信干比变化范围为-20dblOdb],因此可确定均匀分布随机二元码调相噪声干扰具备以下特点:

(1)信噪比直接影响接收机误码率,信噪比减小将导致接收机误码率提升。

(2)信噪比大于-11 dB时,接收机不存在误码率。

(3)信噪比平滑变化直接影响接收机误码率。

(4)信噪比-30dB时接收机误码率大于30%。

之所以宽带噪声干扰会出现如上特点,主要是由于仿真中使用了16位长的扩频码,而直扩信号噪声拥有的更高噪声容限也与上述仿真结果的出现联系紧密,由此可见直扩信号具备优秀的抗干扰能力,但宽带噪声干扰的有效性却较为有限,接收机解扩的作用不容忽视。

2.2 部分频带噪声干扰性能分析

部分频带噪声干扰仿真中,载波频率、码片速率、扩频码分别采用2GHz、2Mchips、OVSF为16位,循环次数nloop为50,采样频率为载波频率10倍,信干比变化范围为[-25db Odb],这种情况下具备最为优秀的干扰效果,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部分频带噪声的干扰信号以信号中心频率为中心,由此可得出如下部分频带噪声干扰性能特点:

(1) 16位扩频码长情况下,信干比增大将直接导致部分频带噪声干扰的误码率减小,但这种减小并不太过明显,因此部分频带噪声干扰性能够有效抑制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的通信,这种抑制效果要远远高于宽带噪声干扰。在部分频带噪声干扰信干比为-15 dB情况下,直接序列扩频系统基本失去正常通信功能,由此可见部分频带噪声干扰具备优秀性能。

(2)随着部分频带噪声干扰通带增大,可发现不同带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直接序列扩频系统造成干扰,因此窄带滤波器的带宽越窄,直接序列扩频系统受到的部分频带噪声干扰便越强,这自然会造成误码率的不断提升。

(3)采用扩频码长不同时,部分频带噪声干扰的性能会出现一定变化,仿真结果表明,扩频码越长,部分频带噪声干扰的性能会随之下降,这点必须得到关注。

2.3 均匀分布随机二元码调相噪声干扰性能分析

均匀分布随机二元码调相噪声干扰在仿真中存在两种情况,即未使用原始信号扩频码、扩频均匀随机码QPSK调相噪声,其中随机二元码调相干扰仿真参数设置与部分频带噪声干扰性能分析相同,由此可得出如下随机二元码调相干扰特点:

(1)信干比减小导致接收机误码率增大。

(2)误码率变化不平衡,偶尔会出现台阶。

(3)误码率40%时,信干比为-20dB。由此开展分析不难发现,随机二元码调相干扰相较于宽带噪声干扰具备更为优秀的性能,因此其属于较为高效的直接序列扩频系统干扰方式。

而在扩频均匀随机二元码调相噪声干扰性能分析中,除信干比变化范围设定为[-lOdB,5dB],其余仿真参数设置与均匀分布随机二元码调相噪声干扰相同,由此可得出如下干扰性能:

(1)信干比变化下的误码率呈现阶梯状变化。

(2)大于OdB的信干比无误码。

(3)小于OdB的信干比会导致误码率急速增大。

综合分析不难发现,在实际应用中,扩频均匀随机二元码调相噪声干扰更为优秀,均匀分布随机二元码调相噪声则稍逊,但部分频带干扰效果在同等条件下最为优秀。

3 结论

综上所述,部分频带干扰拥有对DSSS调制系统的最优对抗效果。而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仿真分析,则证明了研究的具备的较高理论价值。因此,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本文内容能够发挥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红彬.DSSS中基于频域的窄带干扰识别算法[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4 (03):12-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