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2018-02-25王超然

青年时代 2018年36期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教育

王超然

摘 要:当前,如何将“互联网+”思维嵌入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高等教育“提质增效”,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在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地方高校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

一、“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开始把“创新”、“创业”结合起来,使用“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并要求各地方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指出:创业技能、创新精神应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高校毕业生不能只是求职者,更应成为就业岗位的提供者。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中通过信息通讯技术将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个行业连接起来,通过互联网促进传统行业的变革与发展。当前,“互联网+”的理念已经深入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这种深度的融合与发展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数据背景下,在大众创新与万众创业的理念推动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形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到:“我国高校的专业教育与当代需要的“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和教育理念联系不大,相对滞后,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互联网+”行动计划迫切需求具有创新创业技能的新型人才,而这首先离不开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育,各地方高校亟需进行政策调整、深化改革,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错误倾向

由于我国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并不长,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导致很多高校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仅没有把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更没有建立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锁定在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被扼杀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很难得到全面推进。有些地方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项比赛,通过开展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来推动双创教育,这种错误的做法实际上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狭隘化理解,同时对于比赛结果的过分关注,形成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的功利化倾向。另外,有的地方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在培养未来的企业家,这种错误的认识是把逐利当成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而实际上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

首先,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当前,很多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关注的焦点是学历和职称,存在重科研、轻教学与实践的现象,单纯的知识型教师在数量上远远多于双师型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很多教师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所以只能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的阶段,无法从实践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导致很多地方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另外,有些高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中,所以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创新创业相关的教育。

其次,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不完善。尽管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但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第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一些地方高校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只是为了顺应形势,并没有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盲目照搬其他学校的经验与模式,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差,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实践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很少有机会能走出课堂,深入企业亲身实践。双创课程教材的选择往往过于单一和陈旧,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另外由于学校缺乏必要的支持,导致学生无法享受到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总之,当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创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是提高我国创新创业成功率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地方高校由于认识不足和资金有限,不愿意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投入太多,并没有开展实际的创业实践活动,因此,有些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了理论层面,形式主义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需要有一定的创业平台支撑,比如创业产业园、创业中心等。创业平台的理想状态是集培训、项目、活動以及就业于一体,而有些高校并不能提供类似的创业平台,只能是在课堂上教授创新创业知识,没有给学生提供实际操练的机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三、地方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选择

(一)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为了更好的深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要构建兼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在专业教育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其次,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各年级和各专业学生的全覆盖。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实行差异化双创教育,一年级着重激发创新创业意识,二、三年级着重培养创新创业所需的各项能力,四年级要求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最后,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体系。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案例库、项目库以及人才库,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平台、服务平台以及技术保障平台,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将大赛的成果、经验以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反馈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创,全面提升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二)地方高校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高水平的双创导师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多数高校教师缺乏互联网创业方面的相关知识,缺少创新创业的真实经历与切身体验,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也只能传授有限的理论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地方高校应该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制定科学完备的培养方案,划拨专项经费,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师接受系统、专业的相关培训,参加专题学术研讨会,优化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为教师发展提供实训平台,联系业界具有良好声望的领军企业,组织相关教师到企业中实践锻炼,积累创业经验。同时也要聘请成功企业家和创业团队兼任学校的创业导师,以便于引导学生正确地开发创业项目。

地方高校应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高校要组织师资力量加强慕课、微课等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使学生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利用课堂外的零碎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反复学习。同时可以创建相应的微信教育平台,将创新创业知识、相关政策和资源以及创业成功者的经历、经验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向大学生进行推送和发布,通过线上互动模式,为大学生与成功创业者搭建进行实时沟通的桥梁。

(三)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地方高校在開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传授“双创”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实战操作的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推动高校孵化、政府扶持、产学研合作的运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将社会、政府、高校资源充分整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第二,把专业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实训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创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第三,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立校内外创业孵化与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敏.“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J].时代经贸,2017(36).

[2]张雅光. 田玉敏.“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8(02).

[3]杜改芝.“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3).

[4]郭宁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11).

[5]宫箭.“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沈阳干部学刊,2018(1).

[6]候海荣,向欣.唐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基于对吉林省 25 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现代教育科学,2017(12).

猜你喜欢

互联网+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