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路径研究

2018-02-25孔新舟邹沈科

青年时代 2018年36期
关键词:一体化

孔新舟 邹沈科

摘 要:推进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需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等人才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厘清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现状,明确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目标、原则并从加强人才联合培养、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完善人才信息共享机制、加快统一的人事制度衔接、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健全合作协作机制等十个方面去行动。

关键词: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路径

区域科技人才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下位概念,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若干个科技人才的地域单元主体,在政府引导下,通过资源共享,相互合作整合成一个全区域科技人才共同体的过程。近年来在孝感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武汉、孝感(以下简称汉孝)两地部门之间、区县之间开展了深入合作,交通、产业、专家人才、社保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陆续启动,汉孝一体化进程势头较好。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是汉孝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探寻规律,为深入推进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提供对策建议。

一、区域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案例分析

(一)长三角人才一体化

长三角人才一体化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2003年4月,上海、江苏、浙江三地人事部门共同签署《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正式拉开了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序幕,其举措和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人才培养。上海、宁波、无锡、苏州、杭州、南京6城市的人才培训中心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紧缺人才培训中心合作协议书》,联合成立了紧缺人才培训服务中心,开展长三角地区紧缺人才培训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实现了区域性人才执业资格“一证通”。苏、浙、沪建立了公职人员互派制度,推动公共部门人才合作开发。

2.人事制度。上海宁波签署了《沪甬合作开展专业技术能力认证考试的协议书》,两地建立起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统一的考试大纲,实施统一考试,颁发统一证书。根据《共同宣言》,长三角两省一市实现了职称资格互认。

3.信息共享。长三角部分城市共同建立了“21世纪金才网”,与长三角19个城市人事人才网站链接,三地的人才市场网站实现了相互链接,互通信息。上海市所属区人才服务中心与与苏、浙、皖三省部分地级市人才服务中心签订了《人才服务项目合作协议》,加强数据协同和资源共享,推动人才需求信息互联互通和实时查询。

4.高层次人才共享。上海与浙江嵊州合作,在嵊州设立博士后实践基地,嵊州民营企业提供科研资金、场所,博士后为企业进行技术攻关。2010年10月,长三角10市1区科协在浙江绍兴共同成立了“高端智力人才战略联盟”,通过项目合作、品牌活动推动高端人才智力资源共享。苏、浙、沪三地签署了《关于三地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共享的协议》,实现外籍专家引进过程中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三地合作建立了高级人才名录,实现该地区两院院士及突出贡献专家学者的信息共享。

5.人才市场。苏、浙、皖、沪三省一市连续多年合作举办“长三角地区人才交流洽谈会”、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苏、浙、沪三地签署合作协议,定期举办网上人才交流大会。江浙两省每年都到上海招才引智。

6.人才服务。上海与宁波、南通、绍兴等地人事部签订了异地人才服务合作协议,为用人单位提供异地人才招聘、信息查询、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业绩档案、诚信认定等服务业务。在第二届长江三角洲人才合作会议上,苏、浙、沪签署了《关于开展人事争议仲裁业务协助和工作交流的协议》,解决人才流动过程中发生的人事纠纷。在2018年长三角地区人才交流洽谈会上,四地人社厅(局)共同签署了《三省一市人才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店小二”服务标准一体化。

7.协调机制。三地根据《共同宣言》,于2004年建立了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联席会议,同时积极组织各种专题交流学习活动。

(二)珠三角人才一体化

珠三角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在人才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市场的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珠三角人才一体化是省域内的一体化,始于2003年,其举措和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人才市场。鼓励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在本区域其他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业务,建设统一、公平、开放的区域人才资源市场。

2.信息共享。创建区域人才资源信息共享联合发布机制。

3.人才培养。探索中青年干部异地互派培训协作,共享公共培训平台。

4.人事制度。探索建立统一人才评价体系,实现技能人才资格互认。

5.人才服务。共同推进人才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推动九市“一站式”服务中心、园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无障碍衔接。

二、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现状

(一)成效

1.人才招聘。將孝感公共招聘网升级为“湖北省公共招聘网·孝感”,实现孝感公共招聘网与武汉公共招聘网链接。

2.人才培养。实行干部互派挂职,从市直经济部门选派干部到武汉挂职。开展专业技术人才交流,推动两地学校、医院、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合作。

3.人才服务。汉孝一体化工作办公室与武汉市政府就人才服务签订了合作协议。

4.公共服务。完成了汉孝异地就医结算体系。

5.高端人才共享。孝感市推动两地共建专家数据库、人才协会联盟;出台政策,鼓励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服务团。

6.协调机制。孝感市提出组建汉孝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合作联盟,进行统筹规划、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综合协调。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呈现出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武汉凭借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对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不甚积极,延缓了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未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虽然孝感市成立了科技人才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也提出了两地建立汉孝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合作联盟,但并未得到武汉方面的积极响应,两地的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没有形成长效合作机制,更遑论上升为制度化的合作。

2.合作领域比较狭窄,合作层次不够深入。双方的合作重点局限于人才培养、高端人才共享、人才招聘、搭建人才载体等领域,在人才市场、人才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涉及很少。在合作的层次方面也不够深入,如在人才招聘方面,只是实现了两地招聘网的链接,未深入进行人才供求信息的互通。

3.政府起主导作用,没有调动市场的作用。在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进程中,始终由政府主导推动,企业、社会、市场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目标、原则

(一)目标

1.近期目标。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和个人积极参与的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沟通协调机制基本建立,在签署科技人才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一批重点项目、重点任务启动实施,初步实现人才开发一体化、人才市场一体化、人才公共服务一体化,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远期目标。阻碍人才合理流动的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资源落差等深层次因素被有效消除,武汉科技人才辐射效应充分释放,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全面建成,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顺畅,科技人才政策更加协调,科技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汉孝科技人才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建成科技人才改革发展示范区,打造武汉城市圈科技人才小高地。

(二)基本原则

互利共赢。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对科技人才市场的人为割裂,找准两地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同发展,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合作共赢。

尊重市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科技人才一体化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要尊重市场,发挥市场在科技和人才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依靠企业、社会、个人的力量,实现科技人才要素资源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循序渐进。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应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先从人才培养、人才柔性流动、人事制度衔接、人才市场、科技人才信息共享等领域开始,逐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资源的改革,最终消除阻碍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各种障碍,建成科技人才共同体。

四、汉孝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人才联合培养

建立人才共育机制,推动两地政、校、行、企开展合作人才培养。实施公职人员交流互派计划,在发改、经信、规划、交通、水利、科技、教育、环保、开发区等部门互派挂职干部,每年轮换一次;实施专业技术人员交流计划,在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选派优秀人才到武汉相关部门单位挂职锻炼;两地合作启动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共同建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组建人才培训师资队伍,实现培训资源共享,为有需求的行业、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培训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资源共享,继续教育证书互认,实现专业技术人员两地流动时在考核评价、职称评审、岗位聘用、选拔培养等的通用;深化湖北工程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高校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

完善以政府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为主体、社会人才中介机构为补充的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规范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设立,鼓励两地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在对方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业务,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的人才资源市场;是两地联合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联合举办人才交流大会、网上人才招聘会;孝感到武汉开展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在武汉设立人才工作站,发布和宣传创新创业环境、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支持政策,推荐优秀人才和创新创业项目,协助开展招才引智工作,组织高层次人才参加项目洽谈,邀请在汉优秀人才回孝考察创业;是两地人才市场网站相互链接,共同建立网上人才交流市场。

(三)完善人才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完善人才信息共享和信息联合发布机制,构筑开放、畅通、快捷、共享的人才资源信息平台,实现人才供求信息、人才薪酬信息、人才预测信息、人才政策信息、人才服务项目信息的共享互通。两地加强人才网站建设,实现孝感公共招聘网与武汉公共招聘网链接,联合发布人才供求信息,为两地企业及求职者提供招聘与求职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高级专家数据库,根据两地实际合理确定入选专家的标准、领域,为两地提供信息查询、数据统计、综合分析、决策参考等服务。

(四)完善高端人才共享机制

开展博士后合作,在孝感设立武汉市博士后实践基地,搭建平台,促进武汉高校博士后与孝感的企业进行项目洽谈,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进行科技攻关;举办武汉专家“孝感行”活动,为孝感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利用武汉和在汉院士专家资源,围绕孝感是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企业与院士专家双向对接活动。

(五)加快统一的人事制度衔接

两地人社局签署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互认协议,建立统一的人才评价机制,实现评价标准、评价程序、评价结果效力的统一,实现技能人才资格互认,促进专业技术人员自由流动。

(六)健全柔性引才机制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采取特聘、短期兼职、项目合作、委托研发、顾问咨询、城际候鸟等各种灵活方式,实行“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来去自由”的柔性人才政策,借助武汉智力资源服务孝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孝感市战略支撑产业、现代服务业,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多种方式,柔性引进适需人才;完善分配机制,对柔性引进的人才,可按贡献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课题工资或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

(七)深化人才服务合作

两地加强人才服务合作,积极推进两地人才公共服务一体化。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对领军型高端人才、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急需的人才、创业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实行特殊引进;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政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个性化服务,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异地人事代理,异地人才服务,形成统一的公共人事服务体系;促进人才服务业发展,加强人才服务机构的指导和监管,发展人才猎头,提高人才服务质量,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信息化水平。

(八)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

优化两地人才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完善促进人口流动的社会保障制度,两地人社部门加强沟通,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简化社保关系转移手续,实现社会保险关系结转顺畅,加强社保、医疗、公积金、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努力实现人才两地流动的环境无差别、生活无不便、价值无损失、心理无落差;实施“人才家园”工程,为武汉来孝感工作创业的高端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九)健全合作协调机制

深化多层次的沟通、对话和交流。加快组建汉孝人才一体化合作联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由两地组织部牵头,两地人社局、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教育局、公安局、计生委、国资等多部门参加,联盟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两地轮流举办,联盟办公室职责由两地组织部轮值承担,开展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统筹规划、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综合协调等工作,联盟定期举办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論坛,对科技人才一体化进行理论探讨;两地人才服务机构、人才服务中心加强沟通,健全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三是加强两地人才协会的合作,建立人才协会联盟。

(十)加强人才载体的建设

两地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加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等人才载体的建设力度,提高人才综合承载服务能力;依托重大项目集聚和培养一批优势产业、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创造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素质人才,围绕重大项目培育人才,聚集人才。

参考文献:

[1]文益博. 新思想新理念引领汉孝科技和人才一体化[EB/OL][ 2018-05-25]. http://www.xiaogan.gov.cn/xxjt/55745.jhtml.

[2]费广胜. 经济区域背景下地方政府横向关系研究——基于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角度 [D].天津:南开大学,2013.

[3]本报记者.九城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推进珠三角区域人才工作一体化 珠三角人才工作联盟在深成立[N].深圳特区报,2009-06-18.

[4]宋海啸,鲍佑林,邵春,江鸿,张寒旭,王院飞.珠江三角洲地区高端科技人才流动的状况和对策研究[J].广东科技,2015(10).

[5]王新心.长江三角洲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5(4).

[6]蒋媛媛.长江经济带战略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影响[J].上海经济,2016(2).

[7]张心淼.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一体化
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初探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