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妈拉巴的酥油灯
2018-02-25丹增
丹增
一
1982年,我在《西藏日报》社任副总编辑,在偶然的机会下,听到了这样一个酥油灯的故事,几十年来,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一天,天寒地冻,路面积雪冰滑。部队的三辆军车前往当雄雷达站运送物资。在一个转弯下坡处,第一辆车忽然发现坡下来了一群牛羊,司机连忙踩下刹车,结果车轮在冰上打滑了,碰巧放牧的小伙子冲上道路驱赶牛羊,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小伙子。后面的军车立即掉头将受伤的小伙子送往当雄县医院。遗憾的是小伙子伤势太重,流血过多,没能抢救过来。
出事第二天,八名解放军把死者的遗体送回阿妈拉巴家,她才知道自己的儿子出事了。不久,拉萨西郊大站的副站长、肇事司机汽车连的连长带着几个干部和士兵,手捧哈达,身背大米,肩扛茶砖,怀揣一万元现金,来到阿妈拉巴面前赔罪。阿妈拉巴连忙将连长和士兵一一搀扶起来,说道:“你们是解放军,过去进藏受了苦,现在运送物资还是很辛苦,你们已经够好了。你们送来的东西我一概不能要,这钱若是国家的请用于军队开支,若是你们个人的建议拿到寺庙供灯吧。”
事故发生后的第四天,阿妈拉巴依照藏族习俗为儿子举办了丧事。她把儿子放牧的牛羊卖了三十多头,换得的钱除丧事开销之外,大多布施给穷人。剩下的牛羊交给亲戚代管,而她则在家中,默默为儿子点上了一盏常亮的酥油灯。
二
我们驱车来到阿妈拉巴的家。她是一位朴素谦和得没有任何特点的老人,瘦小、黝黑,背已经很驼了。她的家是一座牧区特有的矮小土坯房,只有一个窗户,屋子里很暗,却有一盏明亮的酥油灯供在佛龛前,照着整个屋子。一个喇嘛盘腿坐在藏式木床上,闭目专注地祈诵着超度经。
阿妈拉巴请我们在屋外坐下,没来得及端上茶就一再向我解释道:“我的儿子死了,我不希望再有一个人失去儿子,哪家小孩不是父母的心头肉,无论什么人痛苦越少越好。一棵树死了,你不能把另一棵树的根也刨掉吧?我原谅了肇事司机,你们也要宽恕肇事司机。”说着说着,她匍匐在地,双手合十,磕头。
肇事司机叫刘志,出生在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人口大省河南。出事后,他的父亲专程从河南赶来,坐火车、搭汽车、走山路,整整用了二十五天才赶到当雄。他给阿妈拉巴带来了一堆河南的土特产和一万块赔罪钱。当时,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刘志是普通的农民家庭,这笔巨款是他父亲东挪西借凑来的。
没想到,阿妈拉巴热情接待了刘志的父亲,还让他住在自己家里,每天为他打酥油茶。她对刘志父亲说:“你拿来的钱我一分也不会要,如果是你借来的钱,以后要还债,你还债就等于我在还债。请放心吧,我会帮忙保你儿子出来。我的儿子不在了,你的儿子不能再失去,我已经把他看作是我的儿子了。”
阿妈拉巴料理完儿子的后事之后,就提着酥油茶、带着风干牛肉,跑去看望拘押在看守所的刘志。后来阿妈拉巴更跑到拉萨西郊大站、拉萨市交警队挨个给刘志求情。刘志还是被判了刑,在阿妈拉巴的苦苦哀求下,判了当时最轻的处罚———劳教五年。
三
再去拜访阿妈拉巴是车祸发生四年之后。阿妈拉巴家的老房子还在,里面的那盏酥油灯仍然摇曳不熄,喇嘛的念经声时断时续地传到屋外。不同的是在老屋的另一头,一座新房的地基已经打好,一个精壮的小伙子,一身藏装,正在那里打土坯。
她看见我后,便向那小伙子招呼道:“阿吾(藏语‘儿子),快来见见客人。”原来,这个小伙子就是刘志,他已经提前一年结束了劳教,自愿来到阿妈拉巴家。他父亲曾告诉他,阿妈拉巴是菩萨心肠,住在她家心里很温暖,可是屋子里入夜冷得不得了。他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在心里默默地想,为了报答恩情,将来要为阿妈拉巴盖座房子。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在劳教所专门学了打土坯砖,还向藏族伙伴学会了藏语。
我们聊天时,阿妈拉巴在一旁给我们打酥油茶,一個藏族大妈,一个汉族儿子,两人时不时轻声交谈几句,真是一对和睦、默契的母子。
我最后一次去看望阿妈拉巴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整个藏区,阿妈拉巴家左右有了好几家邻居,都是崭新的房子。我去的那天门口站满了大人小孩,都穿着藏装,只有阿妈拉巴身边一对男女穿着汉装。阿妈拉巴像对待自己女儿似的,牵着姑娘的手,笑眯眯地向我介绍说:“这是刘志的女朋友,从河南过来的。”
更让我惊讶的是,刘志靠着一手打土坯砖的好手艺,组织了几十个藏族青年成立了砖厂。他本人勤劳又能吃苦,加上阿妈拉巴和他未婚妻的支持,在不长的时间内,刘志一跃成为当雄县的首个“万元户”。阿妈拉巴家的新房里,沙发、桌椅、电视机、收录机、太阳能小型发电机,一应俱全,拉萨城里许多工薪家庭都还没这气派。
环顾草原,唯一不变的是,阿妈拉巴原来低矮的老屋依然还在,那盏长明的酥油灯和喇嘛的琅琅诵经声依然还在。
(姚梅芬摘自《故事会文摘》2017年第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