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述评

2018-02-25殷媛赵萱

中国图书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族志人类学东南亚

殷媛+赵萱

“海外民族志”概念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类学走向世界过程中提出的。所谓海外民族志(Overseas Ethnography)在高丙中教授看来是指“一国的人类学学子到国外(境外)的具体社区进行长期的实地调查而撰写的研究报告。“这种实地调查应该符合人类学的田野作业的规范,需要以参与观察为主,需要采用当地人的语言进行交流,并且需要持续至少一年的周期。”[1]王铭铭教授则认为,“所谓‘海外民族志,乃是一种以中国为处境,以汉语为学术语言的研究与论述方法,这种民族志所描述的人、事、物,主要存在于中国之外。”[2]

尽管“海外民族志”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是最近十几年才有的事情,但现代中国人类学的海外研究传统却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上半叶。比如李方桂所做的关于印第安人语言的研究,李安宅对于祖尼人的研究,许?光关于美国、印度和日本社会的研究,此外还有一些相关著作,如费孝通的《美国与美国人》。早在20世纪,中国人类学学者就已经意识到研究“外部他者”的重要性,但受制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的人类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内少数族群的研究。

首先,“海外民族志”研究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海外“异文化”的知识需求的不断增大。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中国人类学的发展是长期与世界脱节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家的边界被打破,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与世界对话引起了中国人类学者的思考。其次,“海外民族志”源于对西方研究的反思。民族志研究起源于西方,关于世界的表述也是在西方学术话语规范体系下进行的。一直以来,中国学者都在用西方概念研究中国,用西方话语解释中国,但正如萨义德(EdwardSaid)在讨论东方学问题时所指出的那样:东方从西方这面镜像中审视自己时,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都被歪曲了。再次,“海外民族志”研究兴起于了解中国的迫切需要。如高丙中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过去的学术传统里,我们一直认为只有通过研究中国社会才能了解中国,但事实告诉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只能从外部他者中去找寻,即只有了解他者才能了解中国。最后,我们应当认识到,“海外民族志”是新时代下中国人类学学术创新的必然成果。

2017年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大背景乃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随之带来的对境外知识的迫切需求。在新一轮开放背景下,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首先表现为田野点的丰富,海外民族志研究不再局限于欧美发达国家,关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正在不断兴起。其次是研究取向的变化,2017年中国海外人类学研究越发体现出学科交叉的综合取向,音乐民族志、工商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成果进一步出现。最后是研究领域的变化,除了对“一带一路”及其相关议题的关注,人类学学者的研究视野逐渐放宽到跨境流动、边境安全、移民社区与移民自我认同等时代主题。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海外民族志研究

2017年中国海外民族学研究在顺应“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深化基础上,紧扣中国与世界关系形势发展新格局展开。本年度召开了多个重要的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学术会议,一系列会议主要就“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处理中国民族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一带一路”与跨国民族研究、全球化与移民问题、边境安全问题展开了讨论。

2017年6月11日,“中外关系史视野下的丝绸之路与西北民族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召开,会议深入讨论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对西北民族的历史影响,并从民族学视角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新一轮开放背景下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对外关系问题。

2017年6月16日至18日,中国民族学会2017年高层论坛在兰州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民族发展”。会议在讨论“一带一路”建设与西部民族地区问题的基础上,就“一带一路”倡议与跨国民族研究做了专门的讨论。此外,还设置了首届中国民族学青年学者分论坛,邀请青年人类学者、民族学者探讨“田野工作的本土实践与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话语”问题。

同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第三届“青年论坛”———“文化交融与民族团结”在北京举行,会议旨在深化对文化多样性、文化交融与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并深入探讨世界民族研究热点对中国的启示。

2017年11月24日至27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重点栏目建设———“全球化视野下的环境与移民问题研究”高层论坛在湖北民族学院举行。此次论坛的目标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探讨移民与环境问题。论坛就移民和民族国家、移民的多重身份与认同问题、中国边疆地区的生态变迁与人口流动、生态与灾害问题的跨境与区域研究展开了深入讨论。

2017年11月25日至26日,“2017年东南亚与中国西南人类学研究论坛”在重庆渝中召开。本次论坛从“地方”这一概念出发,展开讨论了“世界多元背景下”东南亚和中国西南地区的出境旅游与文化互动、跨境健康与公共卫生、商贸、移民与流动问题,并从身体和宗教两方面展开了关于公共性和个人性的讨论。

二、海外民族志研究新常态

2017年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新常态主要体现在田野地点的新变化和作为综合研究的海外民族志两方面。在本年度立项的3196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里,笔者根据立项题目中是否明确提到海外、田野点是否在海外、是否有一定的民族志成分为标准对所有立项的项目进行了筛选,其中,与海外民族志研究相关的项目有9个,且都属于不同学科间的综合研究。在这9个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与“一带一路”主题相关的研究有3项,这些研究的焦点在于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族、文化的研究来分析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策略和影响;关于欧美社会的研究有2项,集中探讨了反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种族主义对美国华人社区的影响以及欧洲移民融入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立项的9个项目中,关于欧美社会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已经不再是一枝独秀,中国海外民族志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关于东南亚地区的研究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17年中国海外民族志对东南亚地区的高度关注,在立项的9个研究中,关于东南亚国家的研究有4个,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的二分之一,这些研究集中于对滇缅跨境民族流动性和边境安全、中越边境地区京族音乐民族志、缅甸北部边境城镇的华人社区、中缅跨境民族基础教育与文化认同现状研究。endprint

截至2017年11月底,本年度中国知网选录的与海外民族志(区域人类学)有关的文章有20余篇,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为文献综述类、跨学科导向的实地研究以及述评类前沿研究三种,这些文章并非用单一地利用民族志方法去研究某个地方社会,而是采用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就某一社区(群体)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我选取了其中的5篇在下文中做以简单介绍:

文献综述类的研究如章立明所做的东南亚、南亚华人研究。章立明从历史学的东南亚华人研究出发,以西方、日本作者的研究成果和东南亚、南亚国家华人学者的著述为基础,阐述分析了华人聚居东南亚的主要原因、华人的经济成长和地区经济史、华人的身份认同与族群建构以及他们在东南亚社会的融入过程。在历史学东南亚研究综述的基础之上,章立明还对人类学的东南亚、南亚华人研究以及当代人类学视域中的东南亚、南亚华人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综述。他不仅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海外移民及其后裔在族群迁徙、商贸交易与文化扩散等方面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还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东南亚华人身份意识、文化认同等海外民族志研究做了详细的综述,他的研究为我们梳理了19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东南亚华人研究的主要成果,他提出的“多点民族志”观点也为解读当代环球华人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3]

跨学科导向的实地研究以王伊欢、万顺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代表。王伊欢等学者从工商人类角度出发,以在坦桑尼亚某中资农场和P村调研所得的田野材料为基础,以“挪用”为分析框架,对坦桑尼亚某中资企业农场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包括福利医疗、土地租赁、资源分配等)进行研究,探讨“企业责任”这一西方话语概念,在跨文化背景下被不同主题以及情境所塑造的具体过程。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指出,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特殊而严峻的挑战,即中非遭遇的过程中隐含着深刻的西方在场,中国企业的跨国互动策略深受西方文化影响。[4]

万顺以美国加州F市的苗族社区为调查地点,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法对该社区苗族外来务工人员的来源、特点和基本情况进行了说明。他从历史维度简要介绍了“苗族”这一发源于中国的农耕民族是如何进入东南亚国家,又怎么从东南亚国家迁移到了美国,在美国“扎根落户”的。在万顺看来,苗人的农耕技能是其能在美国社会得以生存的法宝,美国苗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和民族情感,使其形成了一个稳固、外族难以插入的社区,加之苗人性情温和,因此在美苗族对美国主流社会来说都是一种半透明的存在,他们自身的特性以及美国文化的多元性使得他们能够在美国生存下来。万顺从“文化认同”“宗族情感”等角度出发对美国苗人社区“雇佣劳工”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我们的海外苗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其次,中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他的研究也为中国外来劳工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案例。[5]

述评类前沿研究以杨民康、趙旭东等学者为代表。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杨民康等研究者从“海外艺术民族志”概念辨析与研究理念的形成出发,对学界的海外艺术民族志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介绍。他们认为海外艺术民族志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方向,研究者应该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研究素养,海外艺术民族志研究应该强调跨界研究过程中历时视角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族群文化身份的重新审视。[6]赵旭东在《中国走廊学发凡———从民族的“藏彝走廊”到世界的“一带一路”》一文中梳理了自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提出“藏彝走廊”概念以来,中国走廊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成果。在他看来,尽管中国走廊学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自费孝通提出走廊概念至今,中国走廊学研究仍停留在概念定义、范围界定、历史脉络梳理等之上。“路学研究”的兴起为中国走廊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他认为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代契机,大力开展中国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在知识论方面,要从西方以人为中心的知识论转向中国人以自然为核心的知识论;在方法论方面,要摒弃旧的走廊学静态的、采集标本式的场所聚集法,而要采用线索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动态地记录和解释研究对象。[7]

此外,本年度还有海外民族志研究的专著陆续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强于2007年12月至2010年2月期间在俄罗斯中央黑土区城乡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在这些田野材料的基础之上,他完成并出版了《“俄罗斯心灵”的历程———俄罗斯黑土区社会生活的民族志》一书。他在书中以“俄罗斯心灵”为核心概念,以俄罗斯中央黑土区某个村庄的社会与文化变迁为叙述主线,向我们展示了近代以来俄罗斯社会变迁与社会重建的风貌。在他看来,“俄罗斯心灵”这一核心概念的产生是具有实践性的,它并非是刻板和固化的,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内涵,他分析了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俄罗斯心灵”被赋予的不同含义,并通过探讨社会主体对“俄罗斯心灵”这一概念在文化意义上的建构来审视近代俄罗斯社会的变迁与转型。[8]该书为中国人类学的俄罗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田野素材和创新的理论视角。

三、未来展望:时代意识与经验积累

海外民族志研究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背景下,出于了解外部世界的现实需要和提高中国人类学国际地位的学术需要,“海外民族志”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可以肯定的是,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例如龚浩群的泰国村庄的政治人类学研究、张金岭对法国里昂市的一个城中村红十字社区的田野调查、李荣荣以美国加州悠然城为田野点所做的中美家庭观念的对比研究、吴晓萍等人的山地民族研究、吴晓黎的印度喀拉拉邦社会政治的民族志研究、康敏所做的马来西亚伊斯兰社会的田野研究等。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过去学者们的田野点往往集中在欧美和东南亚地区,他们的研究成果也都集中于对欧美社会和东南亚社会的探讨。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为海外民族志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契机,我们从2017年中国海外民族志相关研究中也捕捉到了这种趋势。endprint

首先,海外民族志的田野点不再局限于欧美社会,关于东南亚、中亚、中东和东欧地区的研究不断增多,我们开始去主动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社会结构、民族宗教等。

其次,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也在发生变化,在民族志研究初期,学者们对他者的探讨集中于“异文化”的表征、社会结构以及宗教等方面,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移民问题、边境安全、跨境流动和身份认同等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开始越来越多地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除此之外,和其他学科一样,海外民族志的发展也越来越有跨学科的倾向,这种学术综合为海外民族志研究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新视角。

最后,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人类学从研究本土逐步转向到研究海外不仅是一种基于学理的回归,而且是基于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的现实需要。我们的海外民族志不是对西方現有理论和经验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中国国情基础之上所做的学术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学习和回应较为成熟的西方人类学研究,但海外民族志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现实需要和学术需要。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海外人类学研究还有一段很长的学术之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中国本位的前提下,不断吸收西方理论、经验研究的长处,改进我们的研究方法,积累研究经验,从而不断地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提高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国际地位。

注释

[1]高丙中.凝视世界的意志与学术行动———海外民族志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意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王铭铭.所谓“海外民族志”[J].西北民族研究,2011(2).

[3]章立明.当代人类学视域中的东南亚南亚华人研究———从一个综述的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2017(4).

[4]王伊欢,雷雯.中国企业跨国互动策略及其社会责任研究———基于对某中坦农场的工商人类学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5).

[5]万顺.对美国苗族社区外来劳工现象的人类学考察———以美国加州F为例[J].河西学院院报,2017(4).

[6]杨民康,王永健,宁颖.海外艺术民族志与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十一[J].民族艺术,2017(3).

[7]赵旭东,单慧玲.中国走廊学发凡———从民族的“藏彝走廊”到世界的“一带一路”[J].思想战线,2017(2).

[8]马强.“俄罗斯心灵”的历程———俄罗斯黑土区社会生活的民族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志人类学东南亚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活捉一只“怪怪虫 ”
美俄聚焦东南亚
从梅里亚姆的界定看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
印度老牌民族主义组织“穿上长裤”
民间文书与民间智慧
自传式民族志:概念、实施与特点
本 期 导 读
什么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