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情趣,提高课堂实效
2018-02-25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唐洪小学226300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唐洪小学(226300)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就是要开掘教材文本所蕴藏的丰富情韵和生趣,使其洋溢在语文课堂中,引领学生进入好学、乐学和善学的境界中,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一、诱发情感,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内在的情感和生趣并不矛盾,而是彼此相通、相互共融的。趣味往往蕴藏在生命个体激荡的情感中。教师要借助文本富有质感的语言,引领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涵泳,诱发其内在的认知热情,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教师引领学生深入细读,想象双目失明的阿炳“整天卖艺度日”的情景,回忆阿炳两次来到二泉的不同体验。他们被阿炳悲惨的人生经历所感染,产生了对阿炳的怜悯之情。“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在这种富有质感的语言中,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中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由于有了情感的激荡与体验,学生对这样的想象充满好奇心,纷纷从阿炳的角度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使他们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品味情感,悦纳理趣
文本的情韵隐藏在语言之中,不容易被发现。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以饱满的状态进入文本语言的内核中,展开多层次的朗读,积极探寻文本的理趣,形成丰富的认知,诱发学生好奇心,使他们产生认知动力。
如,教学《滥竽充数》这篇文章时,教师引导学生紧扣细节描写,通过朗读感受南郭先生摇头晃脑、装模作样的丑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抑扬顿挫,真正走进了文本的世界。然后,教师结合课文结尾,引领学生思考文本的理趣:从南郭先生身上我们应汲取怎样的教训?从寓言夸张式的表现手法中,学生对南郭先生这一形象有了自己的感悟。在感知寓言蕴含的理趣时,他们表现出极高的兴趣,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借助寓言表达的形象性,引领学生以积极的情感状态感知文本,深入地悦纳文本的理趣。这样,诱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探索情感,创新乐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语言中,更要尊重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诱发他们的好奇心。这就意味着教师要让学生感知情感,并获得思考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如,教学《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运用衬托写法表现刘备尊重人才这一写作方法,教师紧扣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引领学生进行想象:“看到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前等候的情景,脾气暴躁的张飞可能会怎么做、怎么说?刘备又会怎样对待他呢?”显然,学生对张飞粗鲁的性格很感兴趣。这一问题契合他们的心理,他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对张飞和刘备的言行进行想象拓展,不仅有效地补充了文本的未尽之言,同时也历练了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四、拓展情感,展示研趣
情趣课堂的建构,很多教师都会将目光聚焦于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而忽略了课后作业。其实,课后作业是延伸学生的生命情感,展示学生思维意识的过程,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升华学生的情感。
如,在教学《牛郎织女》一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了故事发展的情节,感知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了避免课后练习的枯燥与机械,教师布置了这样的练习。一是拓展补充了《梁祝》《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等民间故事,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二是对比联系,感知民间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由于有了思维认知的挑战性,学生带着对民间故事的喜爱之情,深入到文本世界中,进行了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获得了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文本的情趣元素,让学生在情感的冲击下、在趣味的浸润中,激活思维,使得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