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许昌学院为例
2018-02-25杨哲
杨 哲
(许昌学院 图书馆,河南 许昌 461000)
文献检索是获取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信息技能.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要求,各高等学校在为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文献检索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1].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改革,文献检索课程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本科以上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文献检索方面的选修课或必修课,有些高校已建设成了国家级的精品课程,而大多数高校则还在摸索中前进,文献检索课程建设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许昌学院作为河南省属地方本科高校,目前正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因此必然要求各个学科和各门课程作出相应变革以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许昌学院深入开展文献检索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对于改善地方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从而与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文献检索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许昌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程较晚,自2007年7月图书馆引进硕士研究生之后,才于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面向全校学生讲授文献检索知识,形式为公共选修.
1.1 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学内容重复
为了扩大文献检索知识普及面并有所区别,许昌学院选修课分为文史、理工两个方向,分别由两名不同的教师主讲,即开课初期共设置了《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文史类)和《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理工类)2门课程.之后随着图书馆硕士研究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针对网络文献检索技巧普及,又新增了1门《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目前,许昌学院整个文献检索课程共开设了3门,课程名称不统一,授课内容亦存在重复和交叉,课程资源未有效整合,导致学生在选课时感觉迷茫,文理区分意义不大.同时授课教材亦没有统一指定与规范,均为任课教师根据知识积累和个人经验自行制作多媒体课件,只是模糊要求必须涵盖一些基本知识点,即文献与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以及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等.
1.2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一般
虽然文献检索课程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但在教学方法上,仍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的满堂灌,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台上用PPT讲授,学生在台下被动接收,教师讲的苦口婆心、口干舌燥,学生听的心不在焉、昏昏欲睡,学习热情与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上课的兴趣和动力,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成以后,虽然也增加了学生上机实践环节,但课时分配太少,每学期36学时仅有6学时可上机,理论课与上机实践课的比例仅为5:1,大量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占用课时较多,检索技能训练学时严重不足,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检索技巧.
1.3 师资力量不雄厚,教学积极性差
许昌学院文献检索课程任课教师有9人,主要分布在图书馆咨询部、采编部、特藏部、流通部、综合科等不同岗位.从学历上看,9人均为硕士研究生;从专业上看,图书情报与文献学专业有6人,约占67%,其余专业有3人,分别为文学、哲学、法学;从职称上看,初级有2人,中级有6人,副高仅1人;从年龄上看,9人年龄均在30-40岁之间,均为青年馆员;从教学技能上看,9人均不是师范类毕业,而是工作后才考取的教师资格证,教学功底不算扎实.9个任课老师不是专职教师,作为馆内各业务部门的精英骨干,日常工作量大,既要在工作时间做好个人的岗位工作,还要在工作之余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大家普遍感觉精力不济、压力很大,教学主动性不高,导致每学期实际参与文献检索教学工作的人员很少,大部分学期平均只有2人,仅占22%.
2 文献检索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鉴于以上原因,许昌学院图书馆于2017年3月对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的文献检索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引进了中原工学院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慕课共享教学,采用全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2.1 召开专题讨论,规范课程设置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重要机构,在许昌学院向地方性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图书馆也在积极谋求各种转型,以期为学校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提供切实有效的资源与服务保障.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其课程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高低,因此,文献检索课程改革也被当作图书馆转型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首先,馆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相关人员召开专题讨论,对文献检索课程面临的问题全面分析,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优化整合;其次,任课教师也通过网络、电话等多渠道调研其他高校尤其是省内同类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程建设情况,从中分析差距、借鉴优秀做法.最后讨论通过,文献检索课程改革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即线上网络课堂自主学习+线下上机实践操作与指导+综合考核,并统一课程名称为《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同时该课程改革申请也得到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认可和批复.
2.2 引入慕课教学,实现自由移动学习
慕课由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音译而来,全称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它是开放教育资源不断运动发展的产物,主要特点是利用短小精悍的课程视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掌握知识要点,并支持在学习社区或论坛与授课教师、其他学员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想法自由交流、互动.在前期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兄弟院校中原工学院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程建设较好,慕课录制及教学团队已比较成熟,最关键的是,对方的慕课讲授理论内容正好与我馆预期目标相符.为了避免资源重复建设,经双方馆领导及相关课程团队教师协调沟通,在慕课平台超星公司的支持下,双方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签订了慕课共享协议.随后,我馆即在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选修文献检索课程的两批学生(共272名)中进行了试点教学,安排学生通过电脑终端的“网络课堂”平台或手机端的“学习通”APP自主学习中原工学院刘巧英老师等人的《信息检索》慕课,共21个任务点、16学时,除慕课自带的互动平台以外,同时辅以QQ群、微信、微博等多种社交媒体支持线下讨论、互动,这不仅摆脱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实现了自由移动学习.
2.3 增加实践课时,嵌入PBL问题导向式指导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方法课和技能课,为了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掌握动手能力,我们在改革中大幅度增加了实践课时,即在线上学习结束后,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集中进行线下上机实践操作,共20学时.与线上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16学时相比,改革后的理论课与上机实践课的比例为4:5,更加凸显了文献检索课重在实践练习和技能培养的特点.在实践操作中,教师除了采用网络在线演示、教师机屏幕广播等多种方式辅助学生对数据库检索技巧的掌握以外,还嵌入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指导模式,从对上机学生进行分组、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讨论到各组观点阐述、教师总结,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真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讨论,在实践、思考中学会对各个数据库融会贯通,养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利用及归纳信息的能力等.
2.4 降低试卷考试比重,注重过程考核
一直以来,文献检索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考勤+作业)30%、期末考试试卷成绩70%.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以试卷为主的考试形式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技能性课程根本不适用,不能真正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忽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多元化、综合化,地方高校也正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探索以学生全面发展、学以致用为中心的综合考核方式,使考试真正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尺,并将所学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根据改革后的文献检索课程特点,我们重新制定了学生的考核指标,并进行了合适的比例分配,即平时成绩(考勤+观看慕课视频+网络讨论)50%、期末考试试卷成绩50%.新的考核方式降低了试卷考试的比重,引导学生把精力主要放在慕课学习与上机实践操作上,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形成对学生的综合性、全面性评价.
3 文献检索课程改革后的效果
3.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线上慕课的学习方式解放了学生固定死板的传统上课局限,赋予了学生支配自我学习时间、空间的自由.从网络课堂后台统计数据来看,100%的学生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网络视频的观看,章节访问量9463人次,讨论数781人次;从教学反馈和对部分学生的访谈来看,同学们对慕课教学方式反响较好,觉得视频学习更加直观易懂,基础理论学习不再枯燥,利于增强记忆和掌握重要知识点,学习交流平台的讨论便于加强师生互动,关于课程疑难问题的咨询更易得到及时且有针对性的解答.
3.2 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上机实践课时的增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练习文献检索的机会,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教师以问题为导向的指导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解答检索课题的过程,全面掌握了馆藏书目查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读秀、Springer、EBSCO、CASHL文献传递等多种检索渠道,达到了馆藏文献检索与馆外文献检索、中文文献检索与外文文献检索、纸质文献检索与电子文献检索的统一.在图书馆今年举办的全校性信息检索大赛中,30名获奖学生中有13名(约43%)都是来自于选修文献检索课程的学生,由此可见上机实践与指导教学起到了明显效果,切实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3.3 刺激了教师教学能动性的发挥
中原工学院慕课的引入与共享教学,间接充实了许昌学院文献检索教学的师资力量和师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老师既要完成业务工作和科研工作、又要准备教学活动的压力,这不仅让大家看清了自身的优势与差距,找准了努力方向,而且还刺激了教师教学能动性的发挥.双方密切合作为文献检索课程建设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对以后双方在教学工作研讨、教学团队建设、文献检索教材编写、教研课题的申请、教研项目的申报、教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都将大有裨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许昌学院文献检索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尝试和改变,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顺应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需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懈的探索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完成.文献检索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更需要时刻紧跟网络发展和时代发展.期望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程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促进就业、增强个人竞争力等发挥应有的作用.
[1] 刘湘萍.科技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
[2] 朱丹阳.高校图书馆在慕课浪潮挑战下的应对策略[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7(3):51-55.
[3] 董潇丽.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J].青年时代,2015(1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