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师德素养与阅读的作用
2018-02-25赵金玲
赵金玲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开通镇羊井小学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教育,教师为本;培养教师,师德为本;提升师德,学习为本。师德是教师的智慧和灵魂,是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主心骨。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能量,而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又必须通过学习和实践方能实现。因此,提高师德素养的关键在于学。而阅读是教师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阅读可拓宽教师视野,指导教师实践。
“师有百行,以德为先。”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师德修养的民族,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通过阅读孔子、孟子、陶行知和蔡元培等教育家的论著,了解他们的教育思想,了解他们对师德修养非常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从而知晓师德是教师的生命,是教师立业之根本,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一、阅读能恪尽“师责”
师责,就是教师的职责,师责是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我们学过的《师说》一文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在今天,这个道理一样具有普遍的意义,一样需要我们从中汲取营养,全新阐释它的意义:即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学习的能力,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才,并在任何变革和实践中不折不扣地履行这一神圣职责。
二、阅读能砥砺“师志”
师志就是教师的志向和理想。大教育家孔子是我学习的榜样。他少时家境贫寒,15岁方立志于学,此后,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期间,他无间断地努力学习,并学无常师,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收徒授业。先人如此,我亦当如此。我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砥砺师志,树立远大理想,把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师作为毕生的追求,以培育人才,弘扬先进文化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而奋斗。
三、阅读积聚“师智”
师智,指教师的知识与智慧。“学而不厌,博学知新”是传统师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厌”是他对师者提出的基本要求。近代蔡元培先生则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为师者刻苦钻研,勤奋不辍的必要性。不论时间怎样流逝,时代如何发展,传统师德修养中“师生互学共进步”的理论却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时刻提醒后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它让我们明白“三人行必有吾师”。在教学中,教师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取人之长,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阅读陶冶“师情”
师情,是指教师的情感,教师具有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师德。教师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集中体现在“爱”上。
(一)爱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在相关的阅读材料中不断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愿意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爱教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不要忘记初心,力争在教育实践中,在职业道德的规范下,孕育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忠诚之情,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磊落胸怀,升华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
(三)爱生
关心和爱护学生是传统师德的重要内容。古代孔子提出:“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的思想,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师要时刻对学生负责,不断增强对学生前途负责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荀子发扬了孔子的思想,鼓励学生超过老师,提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思想。韩愈在《师说》中更是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主张,爱学生就要甘做人梯,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并热心科学地去培养,使之成才,成为栋梁之才,成为有用之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加强思想教育,掌握好严格与严厉的分寸。对学习好的学生不能放纵,对学习不好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方,宽严相济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用爱心温暖学生的心房,把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化作春风春雨,让学生欣然接受。教师阅读是提升教师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当多的教师由于工作忙,抽不出时间进行阅读,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掌握和领会,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教师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导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处于滑坡状态,阻碍了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创造条件阅读,做到如饥似渴,手不释卷,这样才能丰富我们的学识,增强教育技能,提高幸福感。每一名教师应当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带动学生的成长,通过自己的思索来引领学生的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