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语文阅读的生活链接点
2018-02-25江苏海门市海南小学226100
江苏海门市海南小学(226100)
王 英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给我们带来了启发:语文教学一定要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打破教学和实际生活间存在的“壁垒”,让语文真正从课堂上走向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么,对于阅读教学这一语文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要怎样才能联系上日常生活,使它真正融入学生的心里呢?
一、基于生活相似点,链接生活阅读
语文教材中,编者选用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一些生活现象。但是尽管这些现象很熟悉,学生却往往没有用心观察。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和课文内容相似的情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去观察身边的情景,并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寻找课文和生活相似之处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例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文中哪些句子你读懂了?”以此来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的荷花进行回忆并描述。这样的方式就把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到了学习上,实现了从点到面的拓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观赏荷花的姿态和形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跳出来,走进生活,把语文连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立体、丰富的大教材。
二、基于生活争议点,链接生活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部分内容和学生经历的生活是相冲突的,甚至有些内容会让学生在多角度品读和感受时产生误解。对于这些不相符合的内容,教师要把它们和生活进行充分的联系,正确地引导学生。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里有一篇童话叫《三袋麦子》,内容通俗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这篇课文有一个教学目标,那就是:学生能自己讲述整个故事,并能评价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做法,给出评价的理由。这里,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采用的办法体现出了不同的价值观(或人生态度)。它们的办法虽然不同,但却各有好处,而学生一般只能体会到小猴做法的优点,要感悟另外两种做法的优点就比较困难了。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把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对于这篇课文中三种动物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应该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特征,取长补短。这样一来,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还能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完善。
三、基于生活困惑点,链接生活阅读
学生有时会对语文教材上的部分内容感到疑惑,甚至有些内容会令学生感到很模糊。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就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生活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引导。
比如,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趴在他的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这句话就让一些学生感到很奇怪:“按理说,火苗不是会蔓延开吗?为什么‘我’在邱少云的旁边能够安然无恙,还能有那么多的心理活动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不应马上给出答案,而应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探究,等到下次课时一起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上网、请教家人和长辈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从地理到天文、历史到现实、书面知识到生活经验等诸多方面,搜集各种证明的材料,在交流时做到有理有据。这个实践活动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从课堂走向生活的过程。
四、基于文本拓展点,链接生活阅读
文章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不同的文章里,要么刻画了动人的形象、要么融入了深厚的感情,要么运用了华丽的辞藻,要么叙述了丰富的情节,要么反映出深刻的哲理。对于不同的文章,教师要充分理解其内涵,在适当的时候适度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拓展知识。
如某教师在教学《爱如茉莉》时,和学生一起品味课文细节、感受文章用语,使学生对“爱如茉莉,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切切”有了深切的体会。在这之后,教师进行了巧妙地拓展:“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就会对爱产生不一样的理解,那么你们想想,爱还像什么呢?”学生在思考中,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加工和想象,脱口而出:“爱如巧克力,甜蜜丝滑。”“爱如春风,轻柔妩媚,温暖人心。”“爱如桥梁,连接起人们的心灵。”……这一句句动人的比喻既体现了学生对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又实现了语文和生活的链接,使学生从狭隘的教材知识走向了广阔的生活天地。
总之,课堂只是一片小天地,生活才是学习的大舞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学会从教材课文中准确把握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的关键点,赋予阅读教学更多的生活气息,这样才能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