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
——浅谈高中生作文的选材
2018-02-25
(山东省北镇中学 山东滨州 256600)
引言
写作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较为头疼的问题,关键原因在于学生缺少素材累积,在写作时可运用的信息较少,并且长时间埋头题海中,缺少对生活的感悟,从而提高了其写作的难度。因此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应留有一定的时间充分体验生活,缓解学习压力,思考生活的实质,提炼富有价值的生活素材,并将其融入写作中。
一、观察与发现
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包含了形形色色的人、事和物,其是一切文学创作的基础。高中生的写作虽与真正的文学作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二者的内涵却是相通的,即必须言之有物,包含真情实感,具有可读性,能够引人思考,给人以启示。但现阶段多数高中生的作文显然远未达到这样的标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导致其在写作时难以下笔,最终只能用空洞、华丽的文字堆砌,缺少核心观点,没有可读性,因此学生应尽可能地提高学习效率,为自己留出观察生活的时间,况且适当的放松也有助于缓解压力,舒缓心情,从而转变心态,促使学生之后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在放松的过程中,学生可感受大自然的美,观察不同树叶的纹理、颜色、大小、形状;观察小孩天真的脸庞、爽朗的笑声、活泼的姿态;观察工地上的工人们朴实的脸庞,蹲于一角匆忙吃着盒饭的样子;观察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行走的情景。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不能将其当成一项任务去完成,而是要真正融入生活中,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认真观察身边的一切,在细节中感受生活的美和真。例如朱自清先生写的《荷塘月色》就来自于他深夜外出时所观察到的情景,独处时内心的平静让他能够以更加自由的心态来看待这一切,细腻独到的观察力加上娴熟的用词技巧让荷叶和叶子上的花在他笔下成了舞女的裙和刚出浴的美人,仿佛成了拥有鲜活生命的个体,让读者的脑海中很快有了画面。微风送来的清香,如流水般的月光,灌木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光与影的交错感、和谐感跃然纸上。高中生虽然不具备朱自清先生一样的写作能力,但却可以像他一样认真观察,观察事物的形态、变化及受到的影响。长此以往,便能从生活中积累许多极具价值的写作素材,这样在写作文时便可直接加以运用,增强作文的鲜活感与立体感。
二、思考与感悟
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事物的真实面貌,并通过文字进行客观描述,但在写作时如果仅局限于简单复制的层面,而未能在作文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样不是一篇具有价值的作文。只有在作文中融入作者的思考与感悟,才能将写作变为一项主动性的活动。例如史铁生在看到荒芜的古园时将其与自己的生命历程及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融为一体,充分地表达了生命的可贵。因此,学生除了具备慧眼之外,还应拥有一颗慧心,但由于多数学生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无法体会事物的可贵之处,将拥有的一切视作理所应当,导致其在写作时感情缺失,因此教师应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种种,认真思考身边的一切,帮助学生从细小的事物中体会到更深层的含义,引发学生的共鸣。另外,教师可为学生布置日记、随笔等作业,并要求学生在记录时除客观描述外,还必须融入自身的理解与感悟,这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并且学生在长时间训练的过程中对文字的把握也会更加精准、恰当,从而写出感动人心的文章。
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提炼生活素材的精华部分,挖掘事件本质,在写作生活类事件时无需强行附加激烈情感,而是要将重点放在如何处理细节上,表达出更为自然和真实的情感[1]。另外,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可在写作课上要求学生讲述自身的经历及所思所想,而后综合学生所提供的素材,选择出价值性更高且更富有意义的素材,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勇气,同时也能够挖掘出更多生活化的写作素材。
三、素材选择与整合
当下移动阅读十分方便,因此学生可选择自身感兴趣的订阅号,从中获取丰富多样的内容,提炼自身所需的素材,并在选材过程中把握好新颖别致、熟悉可靠等多项基本原则,确保自身对素材具有一定的把控能力。在选择好素材之后应进行归纳与分类,深入剖析材料本质,并将不同类型的素材在文章中合理排序,反复进行推敲,主要可从文体、写作目的等角度出发,以便素材的运用更加合理。
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需要学习多门课程,因此常忽略了语文写作,但作文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思考生活。因此学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将写作重视起来,提炼最为真实且具有价值的生活素材,并融入自身的理解及情感,赋予作文独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