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荣散文中诗性家园的建构
2018-02-25赵敏
赵 敏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李汉荣,陕西勉县人,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著有散文集《点亮灵魂的灯》《家园与乡愁》《李汉荣散文选集》等,诗集有《驶向星空》《母亲》《想象李白》等,他的多篇散文诗歌佳作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比如散文《山中访友》入选全国通用初一语文教科书,散文《与天地精神往来》入选山东省高中语文教科书等,这仅仅只是其散文成就的其中一个表现,值得骄傲且振奋人心的是,2018年6月,李汉荣《家园与乡愁》荣获中国散文学会第八届冰心散文奖(2016—2017)“散文集奖”,冰心散文奖是中国散文学会的最高散文奖项,也是全国专业散文评奖的最高奖项,而足以看出李汉荣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及地位。但是即使这样,在对李汉荣作品研究评论这方面还是相对欠缺,目前通过在知网搜索,发现其研究论文只有几篇,主要集中于巴蜀之地的高校教师、评论家及记者的评论,比如中共汉中市委党校教授、文史研究专家杨建民在《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发表了题为《安静下来,听自己的心跳——读〈李汉荣散文选集〉》,其时间为2012年2月,等等。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陈忠实于2001年7月6日在《陕西日报》上曾发表过自己读完《李汉荣诗文选》的读书笔记,题为《生命的审视和哲思》,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饱满的生命意识”及“卓尔不群的绝唱”。[1]除了少数几篇期刊论文和报道,关于其散文诗歌的研究专著更是没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笔者有以下看法:其一,当代评论家及学者对小说的关注多于散文。其二,从读者接受来看,似乎也是如此。同时从作者来看,相较于陕西其他作家比如贾平凹,还是尚未形成“气候”,影响力相对较小。当然笔者也相信,李汉荣获得第八届冰心奖,会引来更多的读者、研究者关注,所以对于李汉荣创作及其作品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从诗意乡土感悟作家的心境,体悟作家大慈大悲的生存哲学。
一、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思无邪
李汉荣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开篇就对两千多年前《论语·阳货》中的“多识鸟兽之名”做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本意有二:其中“一是多识草木鸟兽,便于对人进行“‘诗教’,也即是审美教育,因为要识草木鸟兽,就要贴近自然、观察自然,进而受到大自然的启示、感染和熏陶,内心变得纯美、丰富而富于美感。”[2]作为读者之一,在读完其散文之后,其中最大的感受便是作家真可谓“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笔者认为,一方面与作家“生于斯,长于斯”的秦巴之地有莫大的关联,同时与作家自身的情趣个性也是密不可分的。作家所生活的汉中盆地地处秦巴山区,且就说秦岭,它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贾平凹在《山本·后记》中说道:“曾经企图能把秦岭走一遍,即使写不了类似的《山海经》,也可以整理出一本秦岭的草木记,一本秦岭的动物记吧。”[3]因而作家“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一点都不为奇,正所谓“秦岭深处有人家”,其中一家就是作家的家。作家从小就贴近自然,“身临其境”“耳濡目染”,使得作家身上充满了“自然”的气息。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纯真美好。
李汉荣在《家园与乡愁》第一辑“故乡的植物”中,据不完全统计,写“草木”至少达35种,其写到了“鹅儿肠、鱼腥草、地软、芥菜、车前草、蕨草、葫芦蔓、北瓜”等等,当然在其他散文集中也有描写。在其散文中所写“鸟兽”也不下20种,比如“斑鸠、野画、乌鸦、猪狗牛羊、还有兔子、猴子、麝”等等。读其散文,时空好像穿越到了两千多年前,自己仿佛置身于《诗经》中所描绘的优美而祥和的画面,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再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总之,他以一种诗性的语言为我们建构了绿色且富有生气的诗性乡土,让我们沉浸在如诗如画般的“桃花源”里,呈现于眼前的是“落英缤纷”“鸡犬相闻”“并怡然自乐”。对于诗性,作家是极力推崇且表现的,在《李汉荣散文选集》自序中他就表明散文的诗性首先要净化语言,即是“经由写作者富于深度体验和鲜活语感的言说,清除母语上面堆叠的锈斑和污垢,使其澄明、纯粹、恢复其弹性和张力,使之重新拥有指涉心灵、揭示存在的能力。”[4]2他讲到净化语言的第一步便是从古典文学中吸取充足的养分,作家在其散文中不仅所描绘的“鸟兽草木”与《诗经》中的相像,作家还用诗一样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比如在《草木》一篇的结尾中,作者抒发道:“草木有木心,何求美人折——到了这个境界,你就可以与草木站在一起,拈花微笑,目送飞鸿。”[5]6其中四言式表达,似乎又感觉到了《诗经》的世界,还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等,诗性语言当然不仅只包括四字,就比如“每天,清晨或黄昏,望一眼远天,看一眼菜园,唤一声甜菜,往事就盈盈而来,满眼满身满心,都是土地的气息和岁月的芳泽……”《甜菜》[5]39如果将其纵轴排列,这不正是一首现代诗吗?其次,作家在散文中多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他视周围的“鸟兽草木”为朋友,比如他说冬瓜是贪睡的瓜,很傻的瓜(《冬瓜》),莴笋“高挑、挺拔、唯美而活泼”(《冬瓜》),丝瓜文体爱好是荡秋千(《丝瓜藤的美学实验》),车前草会轻声劝说“停下来,别走那么快”(《车前草》),等等,天真烂漫,充满童真。还有牛的诚实、忧伤,狗的热情、虔诚,猪妈妈伟大的“孤岛”等激发了作家潜在的初心,作家从这些“朋友”身上接受生命的感动,回归最初的赤子之心,同时作家以一种自豪的语言炫耀着这些“朋友”,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些“朋友”,能似“鸟兽草木”般“单纯”,大自然的“真”给予作家灵感,让作家变得纯真善良,那么其诗性的语言正是源于作家“思无邪”,古人云,言为心声,诚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作家在散文中所说的就是对此最好的阐释,他说:“面对大自然呈现的天真之美,诗人们无以报答,只有将一颗诗心回赠,于是,他们捧出一首首饱含情感之露和灵思之美的诗,献给自然,献给原野,献给那些美好的植物,其实是献给了从大地上一茬茬走过的岁月,献给了一代代人类之心。”[5]9
二、远去的田园·乡愁
李汉荣先生生于秦岭,长于秦岭,他对这片血肉之地怀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亲眼看着美好而诗意的田园生活越来越远,而自己有心而力不足,因而在读其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浓浓的“乡愁”,他曾以《家园与乡愁》来作为其散文集的题目,我们很清楚地感受到作家要传达的感情,他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让我心疼的是,美丽的河流很难看到了,我市地处祖国的腹地,受着秦巴山脉天然摇篮的保护,连一些小河小溪也被污染,有的已经干涸,其他地方的情况可想而知。”[6]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田园的远去似乎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四川日报》记者丁纯在读了李汉荣散文集《家园与乡愁》之后,写了一篇题为《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文章,其开篇说:“亚里士多德曾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对那些揖别乡村迈进城市的人而言,对农村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愫。你可以说乡村是童年的记忆;也可以说乡村是中年的哀伤……李白的‘何人不起故园情’是乡愁最好的注脚。而作家李汉荣笔下的故园多了份深情和洒然。”[7]李汉荣散文中有着对乡土的怀念,也有着对乡土的忧愁,同时有着与乡村对立的都市的批判,忧愁并非感伤,批判并非发泄,从整体来看,他的散文风格与汪曾祺的散文风格比较相像,汪曾祺曾说:“我觉得感伤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的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8]所以在读他们的散文时总让人感觉平淡质朴,他们没有声嘶力竭的怒吼,而是在娓娓道来中,让人徜徉于美好的乡土世界,也如王兆胜《关于散文文体的辩证理解》中关于散文文体绚烂与平淡关系的讨论,他指出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他引林语堂在《平淡之美》中所说的:“文人稍有高见者,都看不起堆砌辞藻,都渐趋平淡,以平淡为文学最高佳境;平淡而有奇思妙想足以运用之,便成天地间至文。”[9]李汉荣就是用一种平淡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忧愁”,让读者体悟现有的与童年记忆中的美好乡土相背离的都市喧嚣浮躁的生活,在宁静与喧嚣、纯真与功利的比较中体会其中的落差感,同时去反思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所以读来就会让人觉得这种乡愁似乎是“深情又洒然”的,这其实就是作家“净化语言”的结果。在散文中,作家对乡土的赞美多一分,即表示对乡土的怀念多一分,对乡土的忧愁就多一分。因为作家在以回忆式的视角来看乡土,即是在描写自己童年的乡土,而是自己又正值中年,中年的乡土已非童年的乡土,所以他把这种忧愁融入对童年乡土的赞美与回忆中,同时对都市的批判也是在比较中来言说的。他在《家园与乡愁》第三辑中写到自己的乡土“谢家桥、农家坡、懒人坪、古路坝”等等,作家的童年就生活在这里,这里的生活“那是一种慢生活,朴素、清贫,但并不贫乏,清贫里透出几分谨慎和对人间的看重;节制缓慢,但并不凝滞,缓慢里自有一种令人静下来细细品味的田园意境和乡土古风。”[5]271然而此刻已是中年的作家,“我就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铸成的单元里,在噪音的轰击中,在尘埃的包围里,忆念我们已经失去和正在失去的田园……”[4]69现实打破了一切美好,都市多了,田园少了,人们的纯真美好也随之少了,李汉荣审视着这种现状,在《一张纸币的简单研究》中,他说纸币在流通“罪恶和贪婪,遗憾和不公,都在流通,病菌也在流通。”“什么时候,人类所谓博爱、同情心,也能普及和流通呢?”[10]作家对都市的批判,更多是对都市化所产生的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表示反感和担忧,解决这种问题最好的方式便如作家在散文中所传达的,要贴近自然,回归乡土,用孩子般的童真、用善良去对待这个世界,从大自然的身上汲取做人之道,但是田园的远去不是作家所能左右的,作家在《地软》一篇以排比式直抒胸臆地表达着自己的这份“忧愁”,用“拒绝”和“坚持”表达着他的选择与追求:“拒绝跪伏于巧取豪夺者的脚下,为其布置‘淡泊’的野趣……拒绝被转基因,拒绝加入纸醉金迷的盛宴。拒绝现代,拒绝后现代。拒绝更强更好更快——”[5]96-97“如公元前那样——坚持着古典的水土,坚持着古典的信仰,坚持着古典的夜色,坚持着古典的慢。”[5]9797作家内心难以排遣的乡愁,用散文及诗歌表达着自己的向往,同时也启发人们,希望人们能够“停下来,别走那么快”。
三、生存哲学·大慈大悲
李汉荣推崇“诗教”,“诗教”当然在他身上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即表现为对自然、对周围一切的慈悲之心。他汲“鸟兽草木”的纯粹自然,取周围“乡民”的淳朴善良,将这份生存之道作为自己的做人之道。在2010年一度由于一位高考考生的作文抄袭事件引发争议,而作文的原作者便是李汉荣先生。缘起是这位考生仿写了李汉荣刊登于《散文》2010年第1期的长篇散文《购物记》中的一节。针对此件事,李汉荣发声:“孩子们考大学不容易,千万别因为这件事而影响了孩子的前途,如果处理不当对这个孩子的伤害是致命的。”“孩子有发挥,请求宽容”“这类事的发生不能完全责怪这个孩子”,最后李汉荣先生也特别拜托记者,希望能代他向公众呼吁,请大家对这位孩子宽容一些,不要深究,而他本人也绝不会再追究这件事,“宽容地对待别人所犯的错误吧!”通过这件事,可以深感作家内心的那份宽容与慈悲。作家在《感念祖先——未经考证的家谱》中说:“人,不仅只承受命运施予自身的重压,而且也要分担自身之外的更多命运,分担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无穷苦难,人生的最高境界绝不是获得现实的福利,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觉悟到宇宙和万物都在受苦受难,并以自己的爱心和善行分担这种苦难,在发自内心的苦难承担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崇高幸福。”[4]74刘姝睿在旁编注:“人的最高境界在作者笔下有了佛性,甚至让人想到了当年替人类受苦的耶稣,也想到了伟大的托尔斯泰,这样想来,他们在苦难中体会到的幸福才是崇高的。”[4]74这不正就是佛教中讲的“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吗?“慈悲”与“舍得”等造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存在着哲学意义上的辩证关系,慈悲指用爱心给予众生以安乐,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作家李汉荣便是以“慈悲为怀”来对待周围的一切,将其作为他的生存之道,他在散文《生命中柔软的部分》中说:“生命中柔软的部分,是内心深处的那种善良,那种厚道,那种浸润着温柔之雾的体贴和同情。”[4]254他认为坚执、刚强、果决等都是不错的品质,自己也很钦佩,却很难为之感动。人们心灵渴望的是体贴、温柔、宽厚、谅解,是同情与爱。[4]254这不正就是慈悲的涵义吗?当然这种慈悲是相互的,天地万物,皆有灵性,我们与万物的关系便是“将心比心,用心换心”“交换彼此那颗神秘的、通灵的、有情有义的心”[5]34作家从大自然及周围的身上获取这些,他同样地以自己的慈悲之心来回馈,首先“鸟兽草木”给予作家的爱是无私无穷的,比如房前屋后的药草护持着我,苦瓜清火、解毒,“身材好、品行好、味道好”的葱增加了饭菜的美味,最重要的是博大厚实、受苦受难忍让又慈悲的土地,长了很多“草木”,他敬畏天地生命,感叹生命何其不易,他怀着敬意,礼貌地为蚂蚁让路;他为麝而申诉“善良的药治不了邪恶的病”;他为生灵哭泣,他体会着承受着一个孤弱生命(羚羊)的悲苦处境和悲凉心境;他期待遇见聪明而多情的幽灵般的狐;他对死去的虎感到惭愧,“紧贴我的关节,而它在为我镇痛”;他悼念披着彩衣的华贵的锦鸡,甚至他希望它披上灰衣,逃过生命之劫;他讽刺那些“口味独特”的女士、先生们,为白蛇、猴子、苍鹰、熊胆、松鼠、白鹤、青蛙等等这些生灵哭泣,他致敬与他朝夕相处的白狗,他感谢牛驮着他行走在夜的群山。他向土地感恩,向河流感恩,向动物们感恩,向生灵们感恩,同时他也会为它们的受苦而悲悯,所以在读李汉荣的散文时,不但会被自然的无私打动,而且也会为作家的慈悲之心所感动。他与“鸟兽草木”关系如此,与周围的人的关系也是如此,外婆做的衣服、鞋垫温暖着,母亲泡的好喝的竹叶茶还有余香,黑夜中伸出援助之手的王婶,等等,作家从他们的身上感受着爱,感受着体贴、温柔与宽厚,他也是以这样一颗心去对待周围的人,他希望“对那在生活的风雨中劳苦挣扎的人们,多些念想和尊敬。”[4]13他赞美母亲,“在我眼里,淳朴善良的母亲,在道德上已达到至善的境界。”[4]37他替母亲梳头,尽为人之子的孝道,他继承了外祖父的医者“仁心”,在父母、奶奶、外祖父等的谆谆教诲之下,这种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人生态度潜移默化地融入作家自身的血液中,作家也总是“以最真诚的感恩去回报大自然的恩泽,以加倍的创造去回报同胞们的创造。”[4]283他在散文《心说》中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做个好心人,有一颗好的心,这就很好。”[4]278我们要生存在这片土地上,难道不应秉持这样的原则吗?
李汉荣生于秦巴之地,得天独厚,与鸟兽草木为伴,在诗一般的乡土中,使作家始终怀有一颗童心,用真善美看待世界,但是这诗性家园似乎只是作家童年的回忆,在城镇化加快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快起来,精神世界也开始浮躁功利,作家在对远去的田园表示“乡愁”之外,也包含了对都市的批判,他追求天地人合一,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始终以慈悲为怀,这是他散文中极力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