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9-01-10孙泽海王维国
孙泽海,王维国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4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将文化自信与“前三个”自信并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第一次,这表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战略地位,也体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符合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理念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合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其内容必然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将文化自信积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契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对在新时代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有重要的意义。
一、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必要性
文化记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基础之上对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定信念与自觉实践”[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因为要实现国家的和平崛起,离不开积极向上的文化心态,离不开对民族文化发展前景的乐观态度,离不开对优秀民族思想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高校思想政治课承担着传承文化的育人任务,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其文化特质决定了其教学内容能够跟随社会文化脉络嬗变的脚步,在社会发展的潮起潮落中发挥滋养人们精神世界的功能。基于此,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文化自信积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高校思想教育课程的必然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抵御社会错误思潮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文化价值观的竞争在国际上越来越激烈。在文化理念相互竞争的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现实中都受到了错误思潮的强烈侵蚀”[2]。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潮严重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使他们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尤其是网络上的历史虚无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消解了很多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消解了他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消解了他们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时代担当。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对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情感不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度不高。廓清西方普世价值观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优于社会主义文化、普世价值观优于共同价值观的错误思想认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是时代的急切呼唤。
其次,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文化实质上就是人化,是人的力量的对象化。文化的成果大致有物质成果、精神成果以及制度成果等,精神成果中的价值理念最为深刻且稳定,而理想信念作为精神理念的内核,是文化自信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理想信念不是虚无缥缈,而是根植于文化沃土、依托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的根基,离开了中国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理想信念就难以稳固。新时代是一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是各种文化思想“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时代,是一个不同思潮相互碰撞、相互交锋的时代。随着我国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化,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借助多种渠道加深了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渗透,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加大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当代大学生的宣传。大学生的心智发展不够成熟,面对错误思潮的渗透与侵蚀,很容易丧失理想信念,文化自信作为崇高理想信念树立的精神土壤,走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是时代的殷切呼唤。
再次,是坚定大学生民族自信心的必然要求。民族自信心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对民族思想素养的理性认知。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坚定民族自信心的前提,拥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才会自觉地信赖、崇尚本民族的文化,在任何思潮的挑战面前都不会丧失对民族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心是紧密相关的。然而在新时代,一些西方国家还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企图,再加上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还有待于改进,这导致了现实中一些大学生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持悲观失望的态度,盲目崇拜国外文化,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精日分子”,网络上热度不减的“洁洁良”事件[注]2018年4月19日,网民爆料美国漫威庆典观众散后留下大量垃圾,一个名为“洁洁良”的微博账号转发并使用“恶臭你支”4个字评论,被认为是“辱华”,事件引发大量网民关注。4月21日,厦门大学发表官方微博声明,确认发言女生为在读研究生,并表示要依纪依规调查处理,9月1日厦门大学新闻网发布消息:“洁洁良”事件的当事人田佳良已被开除党籍。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不得不引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面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
二、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内容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血脉,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源泉,拥有“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力量。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它能增强民族凝聚力、焕发民族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与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并且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底气的来源:“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文化自信的来源也同样是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内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3]同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的一个突出优势在于拥有从来没有中断过的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发展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淬炼,在新时代依旧彰显着滋养人心的永恒价值。“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这一力量表现在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海内外华人的血脉基因当中,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离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就会失去精神的皈依,难以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能够滋养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思想对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对大学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启示。中华民族在修齐治平、知常达变、建功立业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对大学生坚定信仰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夯实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提高大学的文化素质而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滋养大学生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引导大学生在处世方式上求同存异,培养大学生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担当意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加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底色就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
2.革命文化
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两大历史任务进程中物质与精神力量所凝结的文明总和”[5]。红色革命文化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等优秀的思想因子,一直滋润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凭借着革命文化精神,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带领下,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无论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还是西柏坡精神,都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之中,激励着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革命文化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在和平建设时期更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中华民族振奋精神、励志前行。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的革命文化教育还存在欠缺,急需进行“补课”。尤其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网络上还充斥着否定中国革命文化的错误思潮,这些思潮丑化革命英雄,丑化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等革命历史人物,以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对革命英雄进行恶搞,裁剪事实曲解历史真相,别有用心地搜集中国共产党革命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无限夸大否定中国所走的革命道路,企图达到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的。由于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错误思想扰乱了他们的思想,消解了他们的革命文化自信,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认同。由是观之,肃清这些思想的影响就需要高度重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革命文化教育,以革命文化的真理力量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红色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使革命文化的力量在新时代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吸收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包含着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理念,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撑,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先进文化的力量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熏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牢牢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文化自信的本质与灵魂,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浸润着大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充满自信,大学生才能从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行动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提出的具体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以正确的意识形态武装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头脑,培育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高素质人才,将先进文化融入高校课堂中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跟上时代步伐、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
三、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途径
坚定的文化自信对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关乎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关乎大学生积极传承与发扬本民族文化的饱满精神状态,关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情感认同。基于此,就要在新时代把握教学规律,积极探寻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途径,培养合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最为坚实的人才基础。
1.重视价值观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西方思潮相继涌入我国。总体来讲,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阵地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错误的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侵蚀必须引起警觉。因为这些思潮“尽管是支流,也必须认真对待。如果任其发展,就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6]。为此,必须充分警惕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影响,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具体来讲,应从以下方面切入: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公民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滋养作用,也对大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认识前提。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阵地,不仅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根据对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的抽样调查(详见表1)显示,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表现在一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缺失,甚至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无关紧要、只需要抓好专业学习的想法。思想上的错误认知导致了实践上的错误行动,要扭转这一现象,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中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标。
表1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抽样调查表
数据来自对西安交通大学400名本科生的抽样调查问卷
第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虽然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不断增强,但面对多元文化的相互交锋,很多大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形形色色文化现象面前,许多大学生不能辨识有益的文化精华与错误思想糟粕的区别。直面这一挑战,就应在教学中抓紧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具体来讲,要在教学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看待中华民族文化的理性态度,以辩证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文化的思维方式,以更为长远的眼光看待世界文化发展的思维习惯,使大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甄别出良莠好坏,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而自觉地接受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完善自己的日常行为。
第三,坚持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的思想文化是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并存。西方文化所倡导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冲击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要抵御这些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渗透,就急需发挥主流文化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主流文化,蕴含着无穷的真理力量,是抵御错误文化影响最为锐利的思想武器。因此,就要将主流文化深深地扎根于鲜活的现实土壤中,增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大学生群体间的吸引力、感染力,以强大的思想力量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
2.丰富教学素材,增强教学趣味性
适合学生接受的优秀教学素材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密切思想政治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大学生的感性认识,更能在学习过程中完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学习主动性。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增强教学趣味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贴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大力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乡土文化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地域性、生活性等特征,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形式和设计、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趣味性。将乡土文化资源运用到教学生活中,能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在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可以安排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搜集有关陕西的文化资源素材,比如秦腔、关中皮影、陕西“八大怪”等,引导大学生理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文化意蕴,增强大学生对家乡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第二,补充教科书的教学辅助文及插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讲解的篇幅是有限的,要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就应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教学实践中的PPT、教学课后的参考资料,以及大学生们制作的学习板报都是丰富的教学补充素材,将其引入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接受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心理认知。
第三,在课外活动中搜集有关文化自信的素材。情境化认知理论认为:“教学必须将学生放置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来进行。”[7]任何教学离开生活实践都会失去生命力,也难以提升趣味性。社会实践活动对提升文化有重要的意义,是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鼓励大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搜集与文化自信有关的素材,能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对他们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化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效利用新媒体,多方位传播文化自信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普及的一代青年。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手机微信、手机QQ、百度贴吧、微博、豆瓣社区、bilibili视频社区都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事物,成为他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必不可少的平台。高校在积极有效利用这些新媒体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遭受冲击的态势仍然存在,网络意识形态主战场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8],认识到互联网在全世界已经成为各种思潮争夺青年的重要阵地。能否成功地抢占这一阵地,关乎新时代文化自信教学目标的实现,关乎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成效,关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事业的成败。因此,必须积极树立有效利用新媒体多方位传播文化自信的思想意识,使教学方法与手段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首先,可以将QQ订阅号、微信公众号作为教育载体,推送与文化自信教学内容有关的相关文章,这些文章理论的深度要能契合大学生心理接受程度,写作风格要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形式上要能以轻松活泼的特点加深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其次,要利用百度贴吧、QQ空间等社交平台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通过这些网络平台为媒介进行思想互动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开放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程度,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教学效果。最后,搭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网络平台。QQ空间、百度贴吧、腾讯微博等公共网络媒体平台是大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络平台,全国高校可利用这些平台搭建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以开通官方微博、建立文化自信教育QQ群等方式开拓高校培育文化自信的新阵地,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力,提振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气神。
总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为此就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规律与教学方式,发挥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引领作用,加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最终达到使文化自信入大学生耳、脑、心的目的,使大学生明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时代责任,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积极贡献新时代的青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