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本阅读成为一段寻美之旅
2018-02-25江苏苏州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215200胡霞萍
江苏苏州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215200) 胡霞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诚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就如同一泓清泉,流淌着浓郁的诗情和审美元素。教师应从文本所蕴藏的丰富资源入手,为学生创设扎实的寻美旅程。笔者以《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调动思维,在质疑中探索文本的思路之美
教材中的文本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之间有着一定的落差,课文中所蕴藏的美学元素,很多学生单凭纯粹地阅读难以真正体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通过大胆质疑的方式让自己的思维意识潜入文本深处,在探究、思索中感知文本的独特之美。
《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的课题就充满了灵动之美,初次阅读就给我们带来了丝丝凉爽。教师板书课题之后引领学生进行质疑探究:(1)为什么要做一片美的叶子?这片叶子与普通的叶子有着怎样的不同?(2)这片叶子究竟美在哪里呢?文章的课题中就蕴藏着“美”的字样,将鲜明的美的元素融入其中,使得文本的描写都围绕着美来展开。学生的质疑也紧扣题目中的“美”展开,“为何要做美的叶子”“这样的叶片究竟美在何处”等问题,道出了学生对文本内在美的向往与憧憬,一种迫切想探究庐山真面目的热情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中蠢蠢欲动。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将蕴藏着独特美感的题目作为学生感知与质疑的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大胆质疑。这样的问题不仅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中播下了美的种子,更为学生深入地探寻文本之美点燃了激情,一次精彩而奇特的寻美之旅即将在这样的质疑下启程。
二、多种感知,在朗读中欣赏文本的情韵之美
语文核心能力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朗读是学生感知文本语言、体悟文本情韵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在抑扬顿挫的品析中,才能真正将思维和情感聚焦在文本的内蕴中,体悟出文本的内在之美。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么关注语调的把握,要么关注情感的处理,让学生的朗读时而激情昂扬,时而娓娓道来。
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教师先运用温和委婉的语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春天的叶片,嫩绿光亮;夏天的叶片,肥美浓密;秋天逐渐变黄;到了冬天整日飘零。你喜欢那个季节的叶片呢?”学生纷纷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叶片:有的喜欢春天的叶片,他们的朗读柔美、入情;有的喜欢夏天的叶片,他们的朗读动感、激情;有的喜欢秋天的叶片,他们的朗读热情、奔放;有的喜欢冬日的叶片,他们的朗读悲怆、惋惜……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分别进行对应性的评价,最后以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为小结,引领学生对描写不同季节叶片的语句进行了赏析性的集体朗读。
教师的朗读正确、流利且富有深情,并用自己的示范引领学生将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美妙的境界。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之下,一边朗读,一边欣赏着叶片在四季轮回中的变化。那美妙的树叶成了大自然馈赠给人类最美好的礼物,朗读的声音成了文本语言外显的最佳方式,朗读的过程就是欣赏语言、感知文字魅力的寻美之旅。
三、拓展联想,在研读中探寻文本的形式之美
一般情况下,教材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情感、揭示的主题,都在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之上。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整体性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并不能立刻将自己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文字进行深入理解,文本中所蕴藏的独特之美学生也很难真正感受到。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思维,他们才能在研究性阅读中发现文本的内在之美。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典型的散文诗,文本语言的内容之美和形式之美贯穿于整篇课文中。教师组织学生在仔细默读课文的过程中,圈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语句,并将自己的阅读感知与体会进行随手批注。这样的方式就将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重新交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自主研读的过程中,不时地圈圈画画、读读写写。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聚焦“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这句话,体会到作者所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的独特性,真正感受到了这个比喻对展现树木的无穷活力以及树木的色彩之美、形态之美、动态之美和生命之美所形成的表达作用。在洞察其表达效果的基础上,教师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着力引领学生细致朗读这句话,将更多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对这一蕴藏着丰富美学资源的语句进行全方位的感知。有的学生从“绿云”的色彩独特上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了自己想象到的情景;有的学生从“绿云飘浮在蓝天中”的状态入手,想象这些绿叶组成的云不断变化的过程……
有人曾经将读书过程中的深入揣摩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浇灌的过程。只有将自己的内在意识全身心地浸润在具体可感的语境之中,才能真正揣摩其意、体悟其趣、感知其神。学生在这样的研究性阅读中真正感受到了大树清新脱俗的独特之美,更感知了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高超技巧。
四、辨析联系,在品读中体悟文本的内涵之美
精美的文字如同一杯醇香的茶,需要坐下来慢慢地品,才能真正体悟到文本语言的内在精髓。很多时候,文本语言中所蕴藏的美并不能一眼看穿,也不是靠肤浅的阅读就能洞察的,而需要给予学生广阔自由的认知空间,让其在品味中感知文本的独特之美。
如在教学课文“借景阐理”板块时,教师从文本内容出发,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不同的叶片做着相同的工作,究竟是一些什么工作呢?”学生从作者描述的内涵入手,意识到树叶的价值就是要将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随后,教师紧扣“奉献”一词,将学生的思维拓展到生活场景中,让其回忆在生活中哪些人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在奉献?学生纷纷罗列出不辞劳苦的妈妈、呕心沥血的老师、救死扶伤的医生、打扫马路的清洁工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总结: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各种行业的人都在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给予是快乐的,这就与大树上的每一片叶子一样美丽,他们都因懂得奉献,人生才拥有价值,他们的生命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在品味性的朗读中感受着每一段文字内在的意蕴,学生也相机洞察了文本的丰富内涵,更明白了美丽人生的真正含义。这种获取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生硬理解,也不仅仅是对文本言语形式的觉察体悟,而是对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一种冲击与提升。只有在这种调动原始思维状态的品读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才能规避文本解读的肤浅,才能让精神更加愉悦,从而在思维认知上达到茅塞顿开的明朗。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本的内容是丰富的,体裁是多样的,有的在歌颂伟大的品质和人物,有的在赞美平凡的人物与事迹,有的在传递善良,有的在再现纯真……但无论如何,都寄托了作者丰富的审美情感。阅读教学需要引领学生穿越文本语言的樊篱,将教学的归宿聚焦于文本之美,从而真正走进文本的内核之中,提升对文本的解读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