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整合资源,让数学教学更富有生气

2018-02-25广东深圳市坪山区坪山实验学校518118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8期
关键词:公倍数成语解题

广东深圳市坪山区坪山实验学校(518118)

在数学课堂中吸纳语文学科中的形象和表象材料,催化教学,能改变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其变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整合语文学科资源促进数学课堂教学。

一、巧抓特点,理解本质

在语文的习作课上,教师常教导学生描写事物时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套用到数学教学中,若教师也能紧扣住概念的特点展开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众数”一课时,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这样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众数。

师(让学生齐声朗读成语:众口一词、乌合之众、众目睽睽、众口铄金、大庭广众、众望所归……):这些成语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1:都包含“众”字。

师: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众”字的理解。

生2:表示很多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三是概数,表示很多……

师:没错,“众人”表示人很多;“众口”表示很多人的说法和意见……“众”的字义很广。

师(出示一列含“5”字很多的数据:):你发现这组数字中,哪个数字能够称之为“众多”?

生3:5。

师:这类数字叫什么好呢?

生4:众数。

师:“5”为什么能够称为众数?

生5:因为它所占的基数最大。

……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一些包含相同字眼的成语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找出成语的共同特征,而后以这一特征为切入口,引入课题。这样的铺陈设计,不仅预设了内容,还在潜移默化间点出了众数的本质。

二、研读关键词,厘清数量关系

语段阅读理解教学中,尤其强调要“揣摩并把握重要字句的深刻含义”。其实在数学课程的文本审读中,也可以如法炮制,来厘清数量关系,提高解题效率。

每道应用题中,明示或者暗示数量关系的语句,以及起决定性作用的词语,它们都是解题的眼线和钥匙。如:一共、还剩、一样多、还差、比……多、比……少、平均、多少倍、增加、几分之几。审读这些关键词是难点,而只有攻克这些难点才能挖出题中或明或暗的数量关系。

例如,对于题目“一筐鸭梨,3个装一袋,最后一袋就会差1个,4个装一袋,最后一袋就会差2个,5个装一袋,最后一袋就会差3个,试问这筐鸭梨至少有多少个?”,学生一般都能觉察到此题与求3、4、5的公倍数有关,能通过显眼的关键词“至少”明确与最小公倍数大小有关联,因此必然是求出3、4、5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就是死死抠住“3差 1”“4差 2”“5 差 3”这些关键短语,详加分析,合情推理,归纳出共性特征:集体差2,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见,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将复杂、粗线条的逻辑线索通过解析关键词的方式使之变得明朗化,可使解题变得更加简单。

三、训练句型,学写数学日记

小学语文的句型练习,包括句式变换、遣词造句等,高年级的学生早已谙熟于心。将这些初级练习方式移植到数学课堂中,常常能收到奇效。

例如,在进行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时,有教师以本册书的知识点为话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关联词“既……又……”的造句比赛,学生三下五去二,很快就将本册书中的一些缠杂易混淆的知识点一股脑儿地全抖搂出来。如任意一个数,既是它自己的因数,又是它自己的倍数;求因数既可用乘法,又可用除法;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正方体的棱长,既可以求其表面积,又可求其体积……经历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系统总结了数学知识,还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加乐学、易学。

学习作文需要多记、多写、多练,其实,数学学习同样如此。以下是小明的一篇数学日记的内容:“昨晚我去超市买芒果。它的单价是2.8元一斤,我买了3.5斤,该付款9.8元。可售货员错算成了10.8元钱。虽然计算复杂,涉及小数,但我自有妙招:先算半斤价格2.8÷2=1.4(元),再算3斤价格2.8×3=8.4(元),最后汇总得1.4+8.4=(9.8)元。学好数学真有用,为我挽回了一元钱的经济损失!”通过数学日记,学生运用了数学知识,积累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性,还提高了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一定要求新求变,多挖掘可利用的跨学科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宽广的平台,这样才能使严谨的数学鲜活起来,学生也才会乐在其中。

猜你喜欢

公倍数成语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公倍数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拼成语
解题勿忘我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