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教法探究
——基于形式主义与新批评视域
2018-02-25宫平
宫 平
(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安徽 淮南)
名著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它以独特而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恒的魅力,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基于此,阅读经典文学名著能够让学生完善语文素养,进而丰盈学生的人文情感,终而提升学生思维境界。笔者认为阅读名著对高中生的作用无可替代,因为高中阶段正处于人的思想、思维逻辑、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重要时期,好的阅读方式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发展,所以,改善传统的阅读教学是迫在眉睫的教学任务。
一、高中生名著阅读概况
名著阅读的学习动机中蕴含的功利心过重,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名著阅读都是基于考试为标准,忽视名著阅读的本质的教育性——与文学大师的对话。
名著阅读无序化,欠缺循序渐进的阅读节奏,过多采用传统的教法,如给学生印发阅读资料,任其自主阅读;或者以讲代读、以练带读,费时费力且教学成效不高,偏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传授知识性内容,此类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对阅读名著兴趣全无,无法达到深度学习的层次,同样对自身理解能力的提高无太大作用。
二、名著阅读教学——形式主义与新批评理论的关联性
阅读是一场心智的锻炼,是一次精神上的成长。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下,想要解决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是需要些许创新精神与决心的。因此,笔者大胆基于“文学批判方法”中注重文本形式主义及新批评理论进行高中阅读教学的探索及优化。
1.俄国形式主义批判
“陌生化”是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陌生化是解释文学作品中独特的审美特性,将人们从阅读名著经典时自动化与无意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去感受世界的奇特与新颖性,进而激发人们对世界事物的审美体验。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陌生化”为中心的设计,来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度及深入度,也能提高学生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审美鉴赏能力。
2.关于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理论,与形式主义理论相同,同样是对文本阅读本质的探究,英美新批评理论是更进一步对文体提出一些具体的阅读方法。
“文本细读法”是英美创造具体的批判方法,基于前几个范畴中进行精细阅读,是真正把阅读转变为“显微镜阅读”,更加贴近文本阅读的方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悟阅读的趣味。
特级教师黄孟轲先生曾言道:“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对言语感悟过程中产生一种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是情感与情感的互动……”由此可见,在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思考力与深度学习的能力基础上,新批评中“文本细读法”恰巧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方法。
三、高中名著阅读——形式主义与新批评教学方法构建
1.设疑激趣法
鲁迅作品被学生公认为“最难懂”的书目之一,不仅学生阅读晦涩难懂,教师也不好展开阅读。我们结合形式主义与新批评理论的“陌生化”概念,来为学生带来新的阅读感受,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务,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教师设置疑问:什么是“愚弱的国民”?而鲁迅为什么要说“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呢?让学生带着疑问,教师引领学生回顾初中语文人教版学过的《孔乙己》,同时,可以结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祝福》来探讨这个问题,从而让学生获得“陌生化”体验后得到答案,促进学生思考《呐喊》中其他作品的深刻性。
2.高深莫测法
名著篇幅短小的作品,其情节朴实无华,常常被学生定性为不具有可读性,如《边城》《老人与海》等。其实不然,每一部名著都有它独有的价值,当学生形成此类认知时,教师应采用“高深莫测法”,重构学生的认知,进而把此类作品的意义与思想内核分析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具有一个整体而鲜明的感知。
例如,《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不仅是老人与马林鱼、鲨鱼抗争的故事,而且体现海明威“冰山法则”以及种种人生、社会理解的思想,以及“硬汉精神”。当教师揭开作品的神秘面纱,正是学生深度思考的开始。
3.知人论世法
部分名著在特定时期展现文学独有的光芒,例如,《红岩》《论语》等。教师在教学此类名著作品的时候,应该采用知人论世法。
例如,孟子提倡“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在阅读作品时,首先会对作者的作品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深入了解作者的文中所义。笔者认为,一些作品的思想,是需要在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下才能深度阅读。
又如,就《红岩》而言,未在课堂阐述其背景,学生阅读时很难代入情感,身临其境,无法体悟革命者对信仰的坚决与神圣,以及对国家、对人民坚定的决心。
总之,名著阅读教学之路不是平坦的,需要教师、学校、学生、社会、家长等多方携手共建,一起努力。正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才能更好地促进名著阅读教学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