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8-02-25林园
林 园
(浙江省江山市贺村第一中学,浙江 江山)
历史与社会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综合性人文学科,毋庸置疑,其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有效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探讨,为历史与社会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引领,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目前尚无定论,一般可以概括为: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带有历史与社会学科特点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由“空间认知”“历史意识”“社会实践”“综合思维”四个方面构成,本文探讨的主要是“空间认知”。
一、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确立两个层次目标
当前,历史与社会学科特别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一个历史与社会学科初中教师,必须从七年级起就关注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确立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树立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意识。课堂教学作为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以及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精神也要关注。就“空间认知”这一核心素养而言,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关注其中的“区域认知”,还要关注其中的“人地协调观”,因为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部分是它的重要内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联,且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本就密不可分的;不仅要教学有关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自然资源等自然条件和民族、人口、民风民俗文化等人文条件的概况和特点,还要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技能与方法。当然,由于教学正处于初中的起始阶段,在难度上要把握好分寸,“人地协调观”的目标要求,仅仅为九年级学习打下基础。
二、应用图表运用策略,培育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是指学生对人类各种生存空间或区域建立理性认识的过程,主要包括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两部分。区域认知是指借助各种图表、地球仪等空间认知工具,了解和把握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概况和特点的过程。区域认知能力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基础,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是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或现象的重要视角,因而在教学上颇受重视。一般情况下,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就是先让学生掌握某个区域的具体地理位置;然后让学生了解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特色;最后分析这一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是如何依据自然条件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应用图表运用策略,借助各种空间认知工具,如地图、图表等,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一方面,从识读地图和图表中获得空间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在运用各种不同的图表描述区域地理环境特点的过程中,把握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空间思维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例如,在教学“家住平原”时,要求阅读《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湄公河平原的地形》,从中获取湄公河平原的位置、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特点等信息,接着用思维导图来示意“湄公河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中“自然环境深刻影响人文特色,生产又深刻影响生活”,从而把握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地协调发展观。应当指出的是,各种图表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当然,依据课标,制图制表能力一般不作要求。
三、引发认知内在冲突,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头脑中并不是只有空白,而是具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只是原有的知识结构存在着疏漏、缺陷甚至错误。所以,任何学习都不能是空穴来风,它必须和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密切联系在一起。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把握学情,从学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状况,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提高综合能力。例如,在进行纬度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一边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一边适时抛出问题:同在冬季,我国最北面冰天雪地白雪皑皑,最南面却阳光普照温暖如春、鸟语花香,为什么在同样的季节下南北自然景观差异会这么大?在中国的大地上,天南地北的自然景象迥异,那么神奇那么不可思议,不是造物主的恩赐,而是大自然的规律决定的,是自然原因,那么是什么自然原因呢?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和优美视频的感染下,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接着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因为我国南北纬度差异大,所以气候差异大,自然景观差异也就大了。这样学生不仅主动获取知识技能,还培养了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性教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自觉地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以此来帮助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充分反映新时期人才培养新要求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