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理课堂密度教学的策略研究
2018-02-25陈长满
陈长满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初中部,江苏 南京)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新课改探索的重点。教师的教学观念、师生间的角色扮演、各种教与学的行为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物理课密度教学为例,浅析课堂教学策略。
一、自学在前,教学在后
与其他课程相比,物理教学过程具有特殊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以教为主,先教后学。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教师给多少,学生吃多少,甚至少吃或不吃。物理课堂上教师的教一直控制着学生的学,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老师带领就会,课后训练就不会;或者是教师讲过的问题才会,稍有变动就在“新题”上犯错误。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到实处,没有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方法,由教在前转变为学在前。这种方法遵循了“以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先学,找到学习中的问题后,我们的教就有了指向性。同时,学生自学时,摸着石头过河,其情感体验和知识获取更加丰富,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物质的密度”时,密度的概念本是非常简单的内容:某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如果教师直接在课堂上灌输知识,这些死板的内容很快就会被学生记住,但他们并不能理解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深意。我们知道,密度=质量体积,学生自己学习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知识可能会忘掉一部分,此时,他们可以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结合新的内容,获取更多新知识,还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学习。在探索过程中,通过努力完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成功感受将会变成学生学习中印象最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加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并且实验教学在物理课堂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这样说,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课上观察现象,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获得具体的认知,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因此,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知识,掌握能力。
例如,在“密度知识的应用”中,以某种小型不规则物质为例,这种物质的体积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测量,知道质量的前提下,如何计算其密度。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得出它的体积,进而计算密度。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在教学中,我拿来一个破损的玻璃球,让学生首先用天平称出它的质量,然后在量筒中装一定量的水,再将玻璃球投入水中,进而得出玻璃球的体积以计算密度。学生做实验时小心翼翼地操作,仔细观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得出结果后,他们对密度求解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在实验中树立了仔细观察、严谨的科学意识。
三、注重教材中物理小典故的教学作用
现行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物理知识的小典故,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了灵活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实验教学的作用,却没有教师让学生认真探究教材中小典故的内容,忽视了它的教育价值。我们知道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科学素养,历史典故恰恰可以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典故的启发作用,不要在学完知识后急于训练,利用部分时间让学生深入故事的内容中,以启发他们的思维。
在物理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仔细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这部分内容,并利用这些内容引发他们深刻思考。如“细小差异引起的重大发现”这个故事,大概内容是: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由氨制取的氮气密度小于由空气中提取的氮气密度并作了报告,化学家拉姆赛听了报告后提出空气中提出的氮气是否还含有其他未经发现的气体,于是他们两个在反复实验中提取了当时不为人知的气体——氩。学生读完这个故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两个能够提出氩?此时课堂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后才热闹起来,有人认为他们两个太较真了;有人认为拉姆赛非常细心;也有人认为瑞利和拉姆赛的做法值得肯定,正是因为这种细心和探究精神才让他们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更有同学表示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习他们的精神,认真对待每一个小问题。在小典故教学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树立了严谨的科研态度,这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成效。
综上所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实验教学,发挥教材中典故的教育作用。教师绝不能将知识的果实采摘下来送到学生手上,而应该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科学意识,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